“把书撕开?”电话那头,传来妹妹的惊讶声。怕她没听清楚,我又重复了一遍:“对,把书撕开。”
上周四,外甥凡凡表现不错,幼儿园老师奖励他一本《儿童简笔画大全》。孩子对它爱不释手,连睡觉都放在枕边。
第三天,外甥竟然把那本《儿童简笔画大全》给扔在角落里了。由此,妹妹感到希望的破灭:一个小画家,就这样被扼杀了?情急之下,她打来电话向我请教。
短暂思考后,我出了个点子:“你把那本《儿童简笔画大全》撕开看看?每天给孩子撕下一页纸,让他自己去依葫芦画瓢。”电话那头,妹妹显然有点儿将信将疑。
一个星期后,妹妹打来电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哥,你撕书的办法真灵。现在,孩子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问我要纸画画。”
厚厚一本书,压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稍嫌重些。一张纸,两个页面,五六岁的孩子都能承受住。书还是那本书,一张一张地把它撕开,也就维系住孩子的兴趣了。其实,“把书撕开”的做法,得益于我少年时的一段经历:
直到读完小学,我看书的速度都很慢。也许,我生来是个慢性子的人。尽管我的语文成绩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但朗读起课文来,很让老师和同学们受罪。
初二下学期,遇到了沈老师。那时,全班只订有一本杂志,叫《少年文艺》。原先是大家轮流看,由于看书速度慢,我常常是排到最后一个。
沈老师别出心裁,想出了一个奇招:把《少年文艺》撕开,大家按照学号,一张一张地领走。看完后,各人把自己手头的一张,依次交给下一个学号的人看。
结果,学号排在后面的人不断催促我。受不了别人的埋怨,我被迫加快了看书速度。上完初中,我也彻底改掉了看书慢的习惯。这不得不归功于沈老师“把书撕开”的做法。
看来,撕书,撕开的不仅是兴趣,是习惯,更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