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世伟
温州,这次考察团到达的中国最南端城市。
这是一座全民创业的城市,有多少充满传奇色彩的温州故事为人乐道,有多少敢为天下先的温州奇迹令人叹服。
温州,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总人口750万,却有个体工商户33万多户、民营企业14万多家,民营企业的数量占99%以上。200多万人走出温州在国内创业,创办交易市场240多个;50多万人在93个国家和地区创业,有境外企业500多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
站在温州的大街上,不少考察团成员都要用力地吸几口这里特殊的气息和味道,似乎想从中找到那神奇的答案。
“七山二水一分田”,自然资源的短缺和限制,使得昔日的温州人整天为温饱而犯愁。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温州人当起了裁缝、做起了皮鞋、搞起了运输,很快就出现创业小高潮。“千辛万苦来创业、千方百计搞经营、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山万水找市场”,就是艰难创业的真实写照。
“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使温州有了许多全国第一:创造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组建了第一批中国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了第一个农民跨国农业公司,是第一份私人工商执照的发放地、第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例的城市、第一个将国有土地有偿出让给境内公民的地区、第一个实行全社会养老保险的城市,等等。
“温州模式”几经争论而最终被认可接受。
2010年,温州预计生产总值达到2900亿元,财政总收入411.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5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00元。
走进温州小商品精品城,看着琳琅满目的各种精品,大家由衷感到,温州不愧为公认的中国“制鞋之都”、“制笔之都”、“电器之都”、“制锁之都”、“合成革之都”、“印刷之城”、“塑编之城”、“泵阀之城”、“塑料薄膜基地”、“金属壳打火机基地”、“剃须刀基地”。
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的那样,温州的“小商品、大市场”大有可为,通过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商品将广大劳动者、经营者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将人的能动因素与市场机制的活力紧密结合起来,由此导致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据介绍,温州没有下岗人员。为什么?人员被生产小商品的诸多中小企业全吸收了。
在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商——正泰集团的生产车间,考察团成员仔细参观着一条条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看着一批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产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大家很难将这家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南存辉先生与一个修鞋匠联系起来。
据介绍,1977年,13岁的南存辉因家境困难不得不辍学做了一个修鞋匠。1984年,他与朋友合伙创办乐清县求精开关厂,1991年成立温州正泰电器有限公司,1994年成立正泰集团。经过20多年的打拼,正泰集团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正泰”商标成为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
南存辉曾在回顾正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时感慨地说,正泰的发展第一是听中央的,第二是看国际的,第三是干自己的。
这道出了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真经。听中央的,要把握好政策;看国际的,要瞄准世界水平;干自己的,要求实求效。正如市委书记毛万春在全市民营经济工作大会上讲的,发展民营经济,第一是扩大总量,第二是提升效益。
对于扩大总量,主要是三条路径,即全民创业、改革改制、招商引资。其中,改革改制工作已被列为全市“六加一攻坚战”之一,招商引资工作也要通过新闻媒体公布来抓好落实。当前来讲,推进全民创业,既是福民之本,又是强市之道。只有激活全社会的创业细胞,让全民创业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我们的民营经济才能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蓬勃发展,洛阳才能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
对于提升效益,主要是六条措施,即优化机制、谋划创新、加强管理、善于决策、调整结构、抓住机遇,实现我市现有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特。其中优化机制尤其关键,因为这是民营经济保持独特优势的根本所在。现在,许多民营企业正处于新老掌门人交替、技术设备升级、产业产品转型的关键时候,更要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作为重中之重,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打造好“百年老店”,而不是富不过三代、二代甚至昙花一现。
鼓励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关键还要营造“宽严有序”的发展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就是要干好四件事:第一件事是要修好“场馆”,修好“跑道”;第二件事是要当好“裁判”;第三件事是要发好“奖牌”;第四件事是要营造氛围。
全市上下行动起来,将民营经济这支“今日的生力军”,尽快打造成为“明天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