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践行洛阳精神 助推福民强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十问洛阳:中华文明原点的复兴之路
洛阳是我家 创建靠大家 全民齐动手 建好咱的家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6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十问洛阳:中华文明原点的复兴之路
(上接02版)

  五问  科研成果如何走出院所?

  科研攻关。 (资料图片)

  为洛阳大量的科研机构搭建一个产、学、研、中介机构和资本相对接的平台,才能推动国内外创新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和资本与洛阳对接,实现引资与引智并举,助推产业升级,真正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  

  2008年3月10日,是一个让洛阳人失落的日子,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从洛阳迁往天津,而这是14家驻洛阳的中央部属科研机构之一。

  随后,一些科研单位也纷纷开始实施或准备实施类似的搬迁计划。而另一些单位纷纷在外地设立研究机构,发展重心转移。

  这些科研机构的外迁,留给洛阳的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之一的洛阳,曾在中国科研力量布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席位。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洛阳有各类科研院所和科技开发机构500多家,其中部属科研院所14家、省市骨干科研院所18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万多,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900多人,享有国家级、省级技术津贴的439人,有5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万名职工拥有1488名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密度居全国前列。此外,洛阳还拥有6个国家级工程和技术中心、6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其中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中航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黎明化工研究院、石化工程公司等都是国内著名科研机构,不少科研院所的测试和科研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在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与信息、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领域拥有国内一流的研发水平。

  拥有这样的科研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足以让一些大城市艳羡不已。然而,洛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科研资源相比,发展速度却相对滞后。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院所,与资本、产业和人才相融合,推动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洛阳一道待解的大命题。

  如何解题?不妨让我们把目光暂时转向世界。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硅谷,它也是世界上第一代科技创新中心的典型代表,其特征是市场主导、以应用研发为主、鼓励和提倡个人奋斗。第二代科技创新中心的代表则是日本筑波科学城,发展模式主要依靠政府主导、以基础研究为主,从而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的发展。目前,广东顺德正在积极打造“中国南方智谷”,其提出的口号则是打造全球第三代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应用研发与基础研发相结合、个人奋斗与政府支持相结合,实现产、学、研、中介机构和资本的全面对接,从而推动产业升级。

  让我们再把镜头拉回到洛阳。

  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七二五所,是我国国防工业系统唯一从事舰船材料研制及应用工艺研究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七二五所下设8个研究室,本来都仅仅是从事科研的研究机构,但从2005年开始,七二五所通过将军转民技术和市场有效对接,引入资本,构建现代化企业,目前已诞生了双瑞科技等知名高技术企业,产品领域覆盖黑色金属特装、大型港口防腐蚀工程总包、风电叶片制造等。凭借着强大的研发实力,在很短的时间内,七二五所在这些领域都拥有了极高的市场占有率。

  七二五所的成功,背后蕴藏着一个更大的话题:洛阳拥有丰厚的科研资源,却缺乏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平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洛阳能够有足够的气魄,为这些科研机构搭建一个产、学、研、中介机构和资本相对接的平台,首先从体制机制上鼓励科研机构特别是科研人员用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将科研成果释放出来,然后通过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鼓励洛阳乃至中国范围内的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寻找技术和创新成果,继而通过为这些企业提供土地、产业配套方面的支持和法律、金融、检验检测等一系列中介服务,就能实现一个研发成果带动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集群的效果,从而培育“智力阶层”、发展“智造产业”、汇聚“智向资本”、打造“智慧城市”,实现洛阳辐射中原乃至中国北方地区,推动国内外创新资源与洛阳创新产业资源对接,实现引资与引智并举,助推产业升级,真正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将洛阳的科研实力作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催化器,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一条新路。

  六问  洛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星火燎原”?

  中航锂电包装车间。 记者 潘郁 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强力扶持的政策体系、创新转化平台、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和强大的人才支撑。洛阳不缺拥有核心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但缺乏从企业到产业,再到现代产业集群的跳板。  

  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视为未来中国支柱产业,全国各地政府都在对该类产业进行激烈的争夺,而正因为这些产业正处在发展的朝阳期,因此也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在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哪些地区拥有了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哪些地区率先建立起产业标准,哪些地区率先拥有了完善的产业链条,哪些地区最先开展大规模示范应用,这些地区就很可能成为未来的王者。

  对于拥有雄厚研发资源的洛阳来说,在整个中国北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许多城市无法企及的先发优势。例如承担国家863重大专项“大容量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及动力模块技术开发”的中航锂电,单体电池最大容量已达500安时,并拥有国内唯一全自主技术的生产线,有力地保证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和一致性,至今没有发生一起电池自燃或爆炸事故。中航锂电在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程中极有可能成长为行业翘楚乃至整个产业链的龙头。笔者从广汽集团高层处了解到,目前中国能够真正生产出安全、高效和稳定性好的动力电池的企业不超过三家,中航锂电就是其中之一,而动力电池又是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部件。谁掌握了动力电池技术,谁就能控制整个产业链。

  但拥有了好的企业和核心技术,并不意味着该地区就能真正将整个产业发展起来,笔者想从珠三角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经验入手,为洛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有清晰的目标,不能什么项目都想往篮子里装,否则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例如,深圳就把互联网、生物和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对行业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从各个层面加以扶持,在未来几年内将把这三者培养成为产值均超2000亿元的产业集群;而作为传统制造业基地的佛山,则把目光集中在光电显示、光伏(新能源)、光照明(新光源)“三光”产业上,到2012年将建成国内最大、全球重要的“三光”产业基地。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企业到产业,再到产业集群,需要政府通过搭建创新转化平台,将企业的创新动力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动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佛山的光电显示产业链为例,全球液晶显示器龙头企业奇美电子2006年落户南海以前,佛山并没有类似的产业,而当奇美电子投资20亿美元的液晶电视模组项目落户南海之后,当地立刻组建了创新转化平台——广东平板显示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出“南海机型”,将奇美电子的技术与南海的本地资源有机结合,不只做跨国企业的制造工厂,而是要形成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区域品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南海机型”已被国内50余家彩电企业采用,其中66cm液晶彩电几乎100%使用“南海机型”。奇美电子不仅为佛山带来了产能超过1000万片的液晶模组项目,同时为佛山发展上游面板及配件、下游电视机整机提供了良好平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项目与当地已有产业和民营经济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定是龙头项目带动,但没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同样无法形成现代产业集群。还以前文提到的佛山平板显示产业为例,当龙头企业奇美电子落户后,政府立即通过技术嫁接,推动本地中小电视机厂商从生产传统显像管(CRT)电视转向液晶(TFT-LCD)电视,不仅一举解决了奇美电子产品的销售问题,而且轻松实现了本地濒临倒闭的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最终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光电显示制造基地。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代表,没有雄厚的人才基础作支撑,产业同样无法发展。而解决人才问题的出路,一是通过建立产业集群,培养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二是建立产业智库,在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量身定制人才,甚至可以邀请龙头企业一起办学,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第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率先建立起大规模的示范应用基地,从而吸引更多的上下游制造商加入产业链条。例如,全国各地发展LED产业的城市都在建设“光谷”、实施“LED城市照明工程”,发展光伏产业的地区则率先示范太阳能并网发电、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则推广新能源公交车、电动出租车等。而反观洛阳,动力电池、风电、光伏企业不少,但不知在洛阳应用几何?

  一言以蔽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强有力的扶持政策体系、创新转化平台、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强大的人才支撑和巨大的市场。而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一家或几家企业,转化为大项目与本地企业相结合的产业,进而集聚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成为现代产业集群。

  目前,洛阳在动力电池、风电、光伏、信息产业、互联网等领域已经集聚了中航锂电、中航光电、尚德、用友软件等一批有实力的大项目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特别是光伏产业已经从硅原料加工到硅切片,再到太阳能切片生产形成了产业链条,而洛阳能否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一个产业集群,将这些“星星之火”培育成“燎原”之势,我们拭目以待。

  七问  孔雀如何洛阳飞?

  洛阳新区高层次人才居住区。 记者 梅占国 摄

  吸引什么样的人才,是由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环境和发展平台决定的。洛阳散布在沿海地区的40万产业工人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端人才,如何才能将他们吸引到洛阳来?

  人才是城市和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风潮,包括洛阳在内的内地人才纷纷南下“淘金”。没有了人才的支撑,内地发展更加滞后。

  如今,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洛阳无论是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承接新的产业,都需要大量拥有技术的产业工人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但是,在很多人才已经涌向沿海、洛阳人才吸引力长期不强的情况下,人才还会来吗?孔雀能否洛阳飞?

  笔者认为,没有梧桐树,招不来金凤凰。吸引什么样的人才,是由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环境和发展平台决定的。正如前文所说,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工人也相对地形成了比较优势的食利阶层,基本上不存在创新的动力和发展的潜力。在这种局面下,吸引人才无异于缘木求鱼。再者,相比大企业大项目,洛阳的民营经济并不发达。据洛阳一位官员透露,洛阳有40万成熟的产业工人,但目前基本都分布在沿海一带。这同样是洛阳民营经济不发达的后果之一,殊不知,民营经济才是藏富于民的经济,只有发展民营经济,才能根植本土,利于就业、利于民生,才能将漂泊在外的40万成熟产业工人吸引回乡。

  产业工人的回归需要经济土壤,对高端人才来说更是如此。经济学经典名言“聪明人喜欢与聪明人在一起”,道出了人才为什么喜欢扎堆大城市的奥秘。高端人才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学习,对于人才来说,是比薪酬和生活幸福感更加重要的事,因为人才只有不断在集体的环境中学习工作才能不断增值,反之就会在行业中落伍甚至贬值。因此,洛阳要吸引高端人才,就需要打造“高端人才阶层”,通过搭建人才交流和沟通的平台,用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模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人才在洛阳能够不断升值而非贬值。

  在当下,相比沿海城市而言,内地对人才的吸引力是在增强而非削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则来自大城市的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逐步对一大批产业工人、农民工甚至大学生产生了挤出效应,这对内地来说是相当大的机遇。但产业工人和人才在内地城市之间如何流动,同样取决于内地区域和城市如何为他们搭建适合的发展平台和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单一的工业园模式正在被沿海城市所抛弃,集工作、生活、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产业城或产业社区模式正在兴起,这不仅符合国际化的潮流,同样也将产业发展、人才生活配套与城市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兴的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发展模式。这样的发展模式,可为洛阳借鉴,从而形成对人才独特的吸引力。

  目前,洛阳正在谋划建设中西部最大的职教基地,这无疑将为洛阳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同时可以“以才引财”,用人才的力量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洛阳。

  (下转04版)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