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死归途》剧照 | |
核心提示
10年前,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红遍大江南北;随后,《军歌嘹亮》、《幸福像花儿一样》、《地下地上》等军旅小说改编剧接连走红……渐渐地,作家石钟山的名字和“石光荣”一样,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熟悉。如今,这个用16年军营经历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纯爷们儿”形象的作家,再度推出新作《生死归途》。
这部创作十年、近期低调登陆南方经视TVS-1黄金档的“石氏”作品,在石钟山多部作品中显得尤为“另类”——没有了以往欢快的节奏,聚焦“赴缅远征军”的题材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没有喜感十足的情侣,剧中的男男女女凄美得让人心疼;更重要的是,这部剧也是石钟山加盟华谊成立工作室、宣布正式转型制片人之后的首部作品。
谈新作
“用良心辨别那段历史”
有人说,《生死归途》处于《中国远征军》和《我的团长我的团》的中间点,没有《远征军》写实,又不像《团长》般虚构。《生死归途》讲述隶属中国远征军的东北营在丛林里抵抗日军追杀的故事。剧中的主人公们,在艰难的处境下不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作斗争,“活着回家”是支撑他们的唯一信念。
记者:为什么会想写一个远征军的题材?
石钟山:当时写这个题材的人特别少,我本人又是个军人,一直有军人情结。远征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出境作战的部队,规模那么浩大,前后投入了20万人,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再现那段历史。
记者:据说那段历史是最难再现的,除了资料少,还有很多人为因素导致说法不一。你如何辨别资料的真伪?
石钟山:那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这本书我写了近十年,时间基本耗在了查资料上。好在这些年,很多材料开始陆续公布,一些老兵陆续回国,我才有机会采访他们。甄别资料,只能从头开始往后捋,用自己的眼睛和良心辨别真伪。
记者:考证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很纠结的细节?
石钟山:有,比如说,如何甄别阵亡者的身份。我是通过他们的遗骸和阵亡地址来考察的——远征军分片区建了很多陵园,通过陵园可以知道他们的大致人数,也可以考证他们进出林子的路线,从而推断他们的身份。我写了不少女兵的命运,当时考证这些女兵是哪些部门的、有多少女兵葬送在这片野人山里、她们是怎样加入到男人的队伍中的,这个花了很多时间。
记者:这个题材不像《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幸福像花儿一样》那么讨喜,有没有想过观众可能不买账?
石钟山:有!这段历史毕竟过去几十年了,离我们比较遥远,而且老百姓这方面的历史知识不够,关注度也不高。不过,我在创作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责任感的问题,作为一名军人和作家,我觉得需要有这份良知告诉现代人,几十年前曾经有这样一支中国军队。
谈创作
“不想靠明星带动作品”
石钟山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父母都是军人,所以他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部队的生活。而长达16年的“戎马生涯”,更让他拥有了空军雷达兵、航空兵的经验,为创作积累了不少素材。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我们可以在“石光荣”身上看到石钟山父亲的影子;在他的谍战剧中,我们可以见到石钟山小时候“抓特务”的细节;在剧中对军旅生活的描写里,我们还可以拼凑出石钟山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记者:现在荧屏上有很多军旅题材剧,部队里的事儿能挖的都给挖了个遍,你如何做到创新?
石钟山:或许场景和年代都不新鲜了,但情感是新的。如果人物结构发生一些变化,那人物的情感自然都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记者:以前荧屏上的军人都是“高大全”,而在“石光荣”之后出现了众多粗犷的军人,这是否又步入了另一种模式化?
石钟山:是的。但每隔一段时间,这种规律和模式化的东西就会被打破,然后再有新的尝试。比如我下半年马上要开始的另一部作品叫做《石光荣和他的儿女们》,从年代来讲应该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续集,讲述的是改革开放之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石光荣这样戎马一生的老军人,他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他们的子女在就业、生活等一系列问题上,又有着怎样的困惑?我想通过这部作品改变目前军人脸谱化的局面。
记者:根据你的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有二十多部,但是听说你自己满意的特别少,这是不是你最终决定要成立工作室亲自操刀的动因?
石钟山:是的。我是老板,就可以自己说了算。我又是编剧,完全可以找合适的导演和演员来诠释自己的作品。我选演员的标准是——只选合适的,不选最贵的。哪怕最贵的演员有市场号召力,甚至戏还没拍就可以跟电视台签约,我也不想牺牲作品的品质找他们,我宁可找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演员来诠释。好的作品应该有造星功能,而不是要靠明星来带动你的作品。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