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我市牡丹产业如何“化蛹为蝶”?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1 年 7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我市牡丹产业如何“化蛹为蝶”?
记者 张喜逢 通讯员 孙海洲
  制图:寇博
  核心提示

  今年,我市提出“待到明年牡丹节,满城尽是牡丹花”这一牡丹产业发展目标,它既是破解牡丹产业发展瓶颈的需求,也是近30年来古都市民渴望看到的美好场景。

  如何让牡丹产业“化蛹为蝶”,稳步走向春天?连日来,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希望牡丹产业从兴到衰到复苏的渐变过程,给我们以启示,同时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我市牡丹产业科学发展的“新路线图”。

  1 回望:牡丹产业十年启示

  小人物的大命运

  李龙章,老城区邙山镇土桥村一个地道的农民,却是我市牡丹行业的风云人物:1987年,他成立了我市首家由农民开办的牡丹种苗企业;他在“牡丹苗木工厂化快速繁育技术”上的突破,让洛阳牡丹不但在广州、上海等地开辟出市场,还在美国的费城、日本的奈良和须贺川等地安家落户;他也使土桥这个小村庄,成了远近闻名的牡丹种植专业村。

  然而,2002年,牡丹产业“拐点”出现,李龙章的命运也随之急转直下:从身家过千万到负债过百万;从3个基地种植规模达1500亩,面积居同行业之首,萎缩到现在不足500亩。

  遭遇如此窘境的,并非只有李龙章。老城区邙山镇牡丹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高峰时期,邙山镇牡丹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眼下却不足4000亩。2005年以来,镇政府为了扶持这些牡丹种植企业,已累计为它们垫付地租500多万元。

  牡丹行业发展的急转直下,源自几年前的一股种牡丹“热潮”:2000年,一株牡丹种苗从过去20多元上涨到五六十元,人们争相进入这个行业。3年后,受牡丹种苗市场饱和影响,本地牡丹种植户预想的“挣个盆满钵满”的情景并没有出现,我市大量牡丹种苗陷入了销售难窘境,一株种苗贱卖到了三五元。

  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所带来的“冬天”,让许多种植户血本无归,一些初见规模的种植企业也从此一蹶不振。

  邙山镇牡丹办有关负责人说,2005年后,不少种植户开始改种其他农作物,种牡丹的人越来越少,我市牡丹产业陷入低谷。这个“冬天”也很漫长,持续了多年。

  我们该认识到什么?

  李龙章和他的种苗公司十年的起伏,是牡丹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些艰难“活”下来的企业,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发展中的症结、认识到应重视的问题,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盲目发展会付出的代价。

  【关键词】特色

  付出惨痛代价后,李龙章发现了牡丹企业发展的一大症结:种苗场存在牡丹种植品种单一化、重复性高的问题,一些种苗卖不上价钱。

  从2007年起,李龙章通过特色化找销路:安排专人跑市场,了解销售市场的供需变化,及时调整牡丹种植品种,从1000多个牡丹品种中,精选出适应性强、成活率高、色系比较好的70多个品种大量繁殖,作为市场主推产品。

  思考——

  过去,我市牡丹种植存在规划指导不明确的情况。种植企业或零散户多栽种观赏性牡丹,以出售种苗、催花牡丹为主。

  种植过程中,不少种苗场存在牡丹种植品种单一化、技术水平低、重复性高的情况,致使此类牡丹在市场上容易饱和,卖不上价钱,出现“花贱伤农”的情况。

  【关键词】销路

  为了有针对性地打开市场销路,而不是盲目跟随市场,李龙章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和企业良好的信誉,积极与过去那些慕名前来求教或购买种苗的异地客商联系,主动推荐自己的特色种苗。

  几年间,李龙章除了向本地一些牡丹园提供种苗,还先后向宁波牡丹园、长春牡丹园等外地牡丹园提供了上万株优良品种牡丹种苗。

  2009年,在市有关部门帮助协调下,从李龙章种苗场精心挑选的15个品种的千余株洛阳牡丹被栽植于上海市长宁区新华社区“百花村”小区内,打开了新市场。

  思考——

  在把握市场信息销售方面,我市缺乏专业的牡丹交易市场等销售平台,使得牡丹种苗及深加工产品无法和销售市场有效对接,牡丹及相关产品的销售像守株待兔,多借销售季等待“上门客”。

  【关键词】转变

  为了转变传统生产方式,节约成本,李龙章在种植基地尝试推行机械化作业,市场上没有配套设备,他们就自己研究或与厂家联系订制,使得种苗场实现了喷灌保湿、田间除草的机械化作业,年节约成本万余元。

  思考——

  种牡丹至少要三年才能见到效益,前三年的投入管理中,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大。除了转变传统生产方式,鼓励种植户推行喷灌保湿、田间除草等机械化作业外,还应在转型和提升上下工夫。

  对于具备条件搞生态旅游的种植区,通过土地流转、结构调整、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让牡丹种植区能借助“中国牡丹文化节”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以园养花,降低种植户的生产成本,使种植园上规模上档次。

  【关键词】门槛

  李龙章回忆说,过去,个人只要有点钱和地,就可以从事牡丹种植这一行业。特别是在2002年,牡丹种植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却没有人注意到种植户“多则上百亩,少则三五亩”不均衡科学种植带来的后果。

  2005年,牡丹苗木陷入销售难的境地时,大量本地零散种植户所栽种的质量参差不齐的牡丹涌入市场,零散种植户的集体性低价抛售,给了试图联手抵抗风险、稳定价格的种植企业“背后一刀”,造成无法避免的伤害。

  思考——

  过去,牡丹种植没有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市场准入“门槛低”,缺少资格认证等举措来规范行业发展,市场优胜劣汰的筛选作用也难以发挥。

  如果把零散种植户通过合作社等形式组织起来,生产经营规模化,既可以增强种植户的抗风险能力,还能使销售市场“百花齐放”,减少种植、销售环节出现盲目跟风、恶意竞争等情况,促进牡丹产业向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打造“洛阳牡丹”的特色精品。

  2 种牡丹的“钱”景

  被人忽视的牡丹价值

  牡丹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全身都是宝——花、种、根、花粉都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

  2005年以前,我市牡丹深加工领域还是一片空白,种植户栽种的多为“洛阳红”等观赏性牡丹,主要用于种苗出售和催花,而对于诸如“凤丹”、“香玉”、“赵粉”等更具食用、药用价值的牡丹并没有进行充分挖掘,无法为牡丹综合利用找到出路。

  眼下,我市已经有了祥和牡丹科技有限公司等牡丹深加工领域龙头企业,研发生产出牡丹花茶、牡丹干花、牡丹枕、牡丹精油、牡丹月饼等一系列产品。

  据祥和牡丹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各类牡丹深加工产品在市场上的销路非常好,销售额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外地不少代理商还专门来洛洽谈加盟业务。

  以下是该公司销售牡丹花茶、牡丹干花、牡丹枕等产品的业绩:2007年,年销售额8万元;2008年,年销售额24万元;2009年,年销售额105万元;2010年,年销售额460万元。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的销售额就已达到去年水平。

  然而,我们采访中发现,由于本地种植药用、食用牡丹的规模较小,这些企业生产所需的牡丹原料(花、种、根),多是常年从山东菏泽、安徽亳州等地采购的。

  祥和牡丹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作为洛阳本地企业,我们也希望能从本地市场获得更经济实惠的原料,可实际上,我们面对的是本地市场无法稳定供应的尴尬局面。”

  3 牡丹产业正注入“抗体”

  从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从科学发展中寻找突破,政府这只“有形的手” 将为牡丹产业发展注入什么样的“抗体”,让从业者重拾信心,让产业能抵御风险,健康稳步发展?

  加大扶持力度

  我们从市牡丹办等部门了解到,以往,我市对从事牡丹产业的单位或个人的扶持,主要集中在地租补贴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大,有时不够连续。

  今年,我市有关部门出台了更给力的牡丹产业发展奖补政策,覆盖牡丹生产、深加工、科研、市场开发等7个方面,既涉及水、渠、路、温室等设施奖补,也涉及在外地市建催化基地、展销网点等方面的奖补。

  部分办法摘要——

  为鼓励大规模集中连片发展,对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一次性奖补20万元;集中连片3000亩以上的,一次性奖补70万元;集中连片5000亩以上的,一次性奖补120万元;集中连片1万亩以上的,一次性奖补300万元。

  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完善的,每个基地奖补5万元,新建标准化日光温室单个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的,每个温室奖补3000元。

  对新开发牡丹产品并批量生产的,每项产品奖补2万至5万元。对开发生产的工艺品,每项奖补0.1万至5万元。

  在大中城市建立催花基地2000平方米以上,每个基地奖补2万元,建立展销网点50平方米以上,每个网点奖补1万元。

  规范引导管理

  市牡丹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将在伊滨区建万亩牡丹产业园,产业园内大力推行牡丹标准化种植,建立反季节牡丹生产基地、牡丹交易中心、牡丹产业深加工项目集聚区,重点扶持那些上规模的企业,尽快发挥它们的示范带头作用。

  我市将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高校联合开设牡丹种植、盆栽等方面的技术课程,为牡丹种植企业或个人搭建技术交流学习的平台,逐渐改善生产技术落后的现状;同时,让种植企业和深加工企业对接,围绕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调整生产结构。

  我市还将建立牡丹交易中心,为牡丹苗木、盆花、深加工产品搭建对外销售、宣传的平台,通过定期招商引资、产品推荐会等方式,让洛阳牡丹及产品与市场实现“点对点对接”,为更多产品找到出路,为种植、加工企业提供更明确的市场信息服务。

  为了避免出现牡丹种植品种单一、重复性生产、市场信息不明确等问题,我市在扩大牡丹种植面积的同时,还将遵循市场规律进行科学规划引导。

  在政府引导下,我市将会让牡丹种植符合各类深加工项目的市场需求,通过“错位经营”让各牡丹发展区域有针对性地瞄准自己的市场,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加大牡丹盆花的发展力度,改善无法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现状。

  政府“带头”:为本地产品创造发展机遇

  为了降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给种植户带来的风险,营造出“满城尽是牡丹花”的氛围,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还将竭力为牡丹产业的基础生产创造更多机遇。

  我市已着手扩大牡丹在城市绿化中的栽植比例。今后,我市的街道、广场、厂矿、机关绿地要合理栽植牡丹,新建社区、庭院绿化也要按一定比例栽植牡丹,市区各出入口、快速通道等窗口地带要规划栽植牡丹,形成牡丹与其他植物合理分布、相得益彰的道路绿化格局。

  此外,一些政府机构、举办活动的场地等公开场合,还将大量使用盆栽做装饰,突出洛阳牡丹特色。

  李龙章充满信心地说:“有了政府‘带头’和多举措实现‘满城尽是牡丹花’的目标是一剂‘强心针’,可以稳人心、增信心。广大种植户也将能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待到明年牡丹节,满城尽是牡丹花”,这是洛阳人的期待,也是牡丹产业发展的新征程。

  新闻链接

  今年拟新增万亩牡丹

  目前已落实地块1.27万亩

  本报讯 6月29日,市农工委牡丹办组织130余名县(市)区产业主管、科研人员、牡丹生产企业代表,就牡丹产业下步发展进行对接洽谈。

  今年,全市计划新增牡丹面积1万亩。按照《围绕“牡丹为媒”打造牡丹花都工作实施方案》与“三篇文章”一起做要求,各县(市)区明确牡丹产业主管部门并相继出台了牡丹发展实施方案和奖补配套政策,全市牡丹大发展氛围初步形成。

  截至目前,全市已落实地块1.27万亩,涉及12个县(市)区,其中1.06万亩土地调整基本到位。然而,部分县(市)区牡丹产业发展积极性高但引不到种植企业,一些牡丹企业有发展意向却对各县(市)区相关政策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存在制约了牡丹新增种植面积的落实与牡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此次对接洽谈会为各县(市)区与牡丹企业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双方自身优势推介与牡丹发展规划展示,帮助县(市)区引进牡丹企业合作发展,帮助牡丹企业确定区域建设基地。

  (石蕴璞 翟倩然 章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