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有张思贤等烈士英名的伊川抗日烈士陵园碑亭。 |
|
核心提示
他出身在富裕家庭,为寻求救国之道,毅然投身革命;他办学校,设情报站,组建革命武装,是伊川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他与群众打成一片,在纷飞战火里,演绎出鱼水交融的军民情。他就是被誉为“伊川抗日先行者”的革命烈士张思贤。
1 放弃安逸生活 投身抗日救亡
张思贤,字敬夷,1916年1月6日出生于伊川县吕店乡王村一个较富裕的家庭,7岁入私塾,后到白沙镇县立师范求学。14岁那年,父亲被匪霸杀害,那时起,年少的张思贤就开始发奋读书,努力寻求救国之道。
1935年,张思贤从白沙镇县立师范毕业后,来到吕店完小任教。“七七事变”后,中共豫西特委在伊川办教师训练班,张思贤被马列主义深深地吸引,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革命道路。
1938年,张思贤担任中共伊川县委成员,分管统战工作。他以吕店完小校长和联保主任的身份积极开展工作,在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此基础上发展了20多名党员,建立了学校党支部。张思贤还深入王村、温沟等村落办夜校,向农民群众传播文化知识和革命理想。
1939年,张思贤筹集资金,分别在吕店、县城开设了杂货摊、歇脚店,这两个地下联络站的建立,为传递党内文件、保障过往同志安全提供了便利条件。
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批党员干部被迫转移。1941年7月,奉命留下斗争的张思贤成为伊川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张思贤还在吕店创建了毓文中学”。中共伊川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曹小现介绍,该校是伊川地下党组织自筹资金创办的一所新型中学,先后招收70余人,为党培养了一批革命干部。
2 组建革命武装 举起抗日大旗
张思贤深知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1941年12月,他利用国民党行政区域重组的有利时机,指示担任国民党区长的地下党员乔天一将辖区内集训队的15支枪转移密存,以备日后组建抗日武装。张思贤多方争取开明绅士加入抗日队伍,在吕店、江左一带,他将一些当地武装收编,大大增强了抗日武装力量。
之后,由于形势日益恶化,毓文中学停办。张思贤与地下党人韩景先、袁安中、张文英乔装商贩奔赴延安。当他们行至陕西耀县时,被国民党胡宗南部抓获,当了壮丁。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张思贤伪装愚钝,麻痹敌人,于数天后脱险。后来,韩景先、袁安中也相继逃脱。
当时的伊川已被日伪占领,有家难回的张思贤只好藏匿在伊川与洛阳的交界处,生活极度困难。
1944年4月,日寇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40万大军不战而溃,豫西沦于日寇铁蹄之下。一时间,汉奸、土匪蜂起,百姓苦不堪言。6月初,张思贤在吕店丁流村召集部分中共党员,筹建抗日武装“嵩阳游击队”。会后,张思贤筹集资金从外地购得机枪3挺、步枪26支、驳壳枪1支、子弹8箱、手榴弹4箱。经过一番准备,同年7月,一支40余人的游击队在吕店竹园村宣告成立。张思贤在伊川大地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3 配合皮、徐支队痛击日寇
1944年9月28日,皮定均、徐子荣率领豫西抗日游击队先遣支队1000余人抵达伊川。张思贤连夜向皮、徐二人汇报了伊川敌后斗争的情况。
支队领导研究决定,让张思贤领导当地革命武装主动出击,配合先遣支队作战,给日寇以迎头痛击。当地军民手执洋枪、大刀、长矛、锄头,潮水般地冲向敌人,打得日寇落荒而逃。
张思贤同群众关系密切,这为部队开展游击战争提供了便利。即使深更半夜张思贤带部队宿营,群众只要听到他的声音,马上开门做饭,为部队安排食宿,军民亲如一家。
1945年,中共河南省委根据党中央建立河南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派戴克明等同志来到伊川,帮助张思贤建立抗日根据地。
张思贤带领根据地军民英勇作战,打击了日、伪、顽反动势力,粉碎了敌人多次“扫荡”。在硝烟与战火中,根据地武装日渐壮大,成为一支拥有3600余人、1000余支枪的抗日武装。张思贤先后任伊川县长、独立团团长、豫西地委委员、河南省军区教导团副政委等职。
4 负伤牺牲 英名永存
在张思贤的带领下,伊川县委县政府发动贫苦农民成立了倒地委员会,开展了大规模的“倒地”运动,使根据地的许多群众赎回了灾荒年间贱卖的土地。县政府实行新的征粮办法,得到广大贫苦群众的拥护。此外,张思贤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社会各界纷纷参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945年8月,日寇投降。蒋介石为抢夺胜利果实,悍然挑起内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以民族利益为重,电令八路军撤离豫西。9月,张思贤率领独立团800余人启程南下。张思贤等人前脚刚离开伊川,国民党就唆使大土匪王京元纠集临汝一带匪徒数千人,来到根据地疯狂洗劫。大批革命干部惨遭杀害,仅吕店附近就有30余人遇害。张思贤早逝的祖父母也被暴尸游街。
9月底,张思贤率部继续向桐柏山区进发,行至临汝焦村时,遭国民党军队伏击。张思贤腹部受伤,因伤势严重溘然长逝,时年29岁。
记者 王子君 通讯员 王利强 常鹏超/文 记者 潘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