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福民强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发扬“哀兵必胜”精神
深入推进民心工程
至尚工业园:围绕 低碳产业“筑巢引凤”
成都——打造“西部之心” (3)
洛阳市“环境创优年”政务环境创优活动
集中整改阶段工作指导意见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7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南京:
发扬“哀兵必胜”精神
深入推进民心工程
  核心提示

  “六朝古都”南京曾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荣耀背后您可知道,南京在与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擦肩过后,又遭迎头一击——国家相关部门在对全国15个城市公共文明指数调查中,南京文明综合指数列倒数第二,群众满意度倒数第一。

  但是,南京知耻后勇,最终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创建之路。

  让文史资源成为市民心中的骄傲

  在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其一大特色,明城墙、中山陵更是南京人的骄傲。

  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当中,南京非常注重挖掘历史的文化内涵,对历史文化予以保护。

  环绕金陵古城巍然屹立的明城墙,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城墙。为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南京先后投入17亿元建设明城墙风光带,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以大片植绿为主的景观建设,为古城打造一条环城绿色项链。

  南京在城市建设中着力保护、发掘历史文脉,投入巨资打造长江路文化街。

  背依钟山、青翠环抱的中山陵园风景区,是历史文化与绿色生态结合的典范,景区有各类历史文物遗存207处,森林覆盖率达77%以上。

  此外,南京市还沿秦淮河两岸建了景区,打造了令南京人民自豪的绿色长廊,为百姓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既传承保护了历史资源,彰显出南京历史文化特色,又融合了现代文明时尚,提高了城市的美誉度。

  “显山、露水、滨江、见城”建宜居城

  创建文明城市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市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对秦淮河、金川河实施了为期长达3年的治水规划,把城区治水和郊区治水联系起来。

  2002年,“绿色南京”建设全面启动。南京围绕建设和完善主城绿地系统,优化提高城区绿化水平;以明城墙风光带为主线,结合护城河水体、山林及周边公共绿地,形成完整生态景观绿带;实施建设绿色通道、江河湖防护林、林业基地、人居森林、森林资源保护五大工程。

  2004年,南京开始在市区大力拆除各类违章建筑,新建城市公共绿地,还景于民,还绿于民。

  数据显示,南京2007年用水普及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排在15个副省级城市和4个直辖市首位,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项指标排在全国前三位,城市景观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强力推进民心工程

  南京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把大力推进民心工程放在了第一位,实施富民行动,促全民创业。

  推举措促创业    

  2003年,南京出台了一系列的富民政策,对富民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落实,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了鼓励全民创业,政府减免小企业费用负担,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对处于创业阶段不具备汇算清缴条件的中小企业所得税征缴采取核定征收机制,允许公司制小企业注册资本分期注入。 

  搭平台畅通民意

  为了能及时与群众沟通,了解社情民意,使政府部门更好地为群众服务,2003年起,南京市市委有关部门定期在固定场所举行“市民论坛”,每次围绕一个热门话题,由市政府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与自愿报名的群众面对面交流,热议百姓所关心的话题,共谋城市发展。

  此外,南京市还通过开设市长电子信箱、建立“党政领导接待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社区居民议事机制,密切了党政机关与群众的联系,使百姓反映的问题得到很快解决。

  建服务型政府

  创建文明城市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为此,南京市加快政务改革,注重建设服务型政府。

  推行“网上政务大厅”——

  在专门的网站上,群众可以通过输入办事序列号和身份证号查询某一事项的办理进度情况。政府办事的流程和程序实时公示,甚至在网上“现场直播”,使民众能实时监督,政务环境更加透明。

  推行“政务超市”——

  “政务超市”遵循“立即办、限时办、联合办、转报办、解答办、劝慰办”的服务原则,把民政、就业、城建、经济、信访、法律、行政、党建8大类40余个服务项目的行政功能,全部集中在一个大厅或几个窗口集中办理, 大大方便了居民百姓的生活,改变了公务人员的精神面貌,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种种举措和实效证明,南京在创建工作中之所以能“哀兵必胜”,源自他们矢志不移的坚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把推进民心工程作为首要任务,让群众享受到创建实惠。

  本报记者 张喜逢 整理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