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北京的粮食,下自己的金蛋
廊坊的机会来自大北京。
2001年的10月,由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主持的“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通过建设部审定,“大北京规划”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所谓大北京地区,主要是由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所辖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地区,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云集了华北诸多大中城市,也就是首都经济圈。在规划中,专家们提出把北京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的构想;另一方面,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其经济发展前景也被世界一致看好,大有横空出世的感觉。
除了媒体热衷于对大北京概念的炒作外,很多人对此规划的实际意义仍持保留态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大北京规划”相关联的还有一个概念叫做“环渤海经济圈”——即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整个范围占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这个概念自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也曾火热一时,但结果是仍无法改变城市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么,大北京概念会不会又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大饼”呢?
王志纲工作室认为,一场真正的区域经济的核裂变即将发生,廊坊腾飞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抓住大北京经济发展的契机,尤其是能否主动挂靠北京这个高速列车。
与以往所谓的经济圈概念最大的不同是,以前大家是和气一团,你好我好他也好,而如今的大北京地区却有了北京这样一个无可争议的中心城市,北京之于大北京地区正如上海之于华东经济圈。如此一来,随着城市群内部结构的变化,城市发展的游戏规则也将不可避免地随之调整。
结论:21世纪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大北京。在北京的带动下,中国第三个经济板块正在崛起。
首先,中国的经济在世界范围内一枝独秀。在新世纪全球经济开局不利的形势下,中国坚持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增长快、效益高、低通胀的特点,以7.3%的增速,继续在全球经济增长中领跑。全球工商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市场充满着诱人的商机,看好中国就是看好未来。中国的经济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北京的发展不能不令人关注。2001年,中国GDP增幅最快的发达省市依次是北京(11%)、浙江(10.5%)、上海(10.2%)和江苏(10.2%)。从人均GDP看,全国最高的是上海,为3.7万元左右,其次是北京,达到了2.46万元。2001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额以33.2%的增长速度紧跟上海之后,达到了40.1亿美元。此外,北京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已占到GDP的近60%。
北京无疑是2008年奥运会的最大受益者。据有关方面预测,奥运会每年将给中国带来0.3%的GDP增长,对体育、旅游、建筑、建材、房地产、通信、商业服务等产业的影响最为直接。与此同步建设的还有“数字北京”、信息化社区、电子商务、电子政府和远程教育,众多的投资项目将使全球的投资者在近几年内蜂拥而至。
实际上,2002年前后,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外各类企业和精英纷纷进京寻找商机。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的中心,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巨大的市场潜力,优越的城市地位,发达的科技、教育资源,使其拥有比其他地区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对中外企业极具吸引力,特别是对国际金融资本更是如此。北京已成为国内外投资大亨们争抢的风水宝地。截至2001年,北京已开业的外资企业达5000多家,外资企业代表机构6700家。
总之,如果说第一个经济板块——“珠三角经济圈”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开放,珠江三角洲借助毗邻港、澳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形成以“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为主要经济特征的经济体;到了90年代初,以上海为龙头,以江苏和浙江为两翼,形成了以大型制造业为主要经济特征的第二个经济板块——“长三角经济圈”,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再添宝贵的动力。那么进入新世纪,凭借申奥成功和正式加入WTO,借助北京和天津两个千万人口的核心城市,这一区域通过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必将形成以知识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经济特征的中国第三个经济板块即“大北京区域经济圈”。
在给廊坊政府的一份报告中,王志纲工作室直言,伴随着中国第三个经济板块的崛起,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整合中,谁能先知先觉、主动挖掘和寻找实现超常规发展的良机,谁能准确把握大势、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梳理出大北京潜藏着的巨大资源并善加整合利用,谁就能抢先一步占领制高点,尽享天时地利,在竞争与发展中脱颖而出。
毋庸置疑,此时此刻的廊坊正处在一个飞跃的门槛上。伴随着北京这个超级巨人的飞速成长,与首都一箭之遥的廊坊肯定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但廊坊究竟该如何营销城市?到底怎样才能实现“吃北京的粮食,把金蛋下在廊坊”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