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孔子的困境
至王守仁生活的时代,明朝已建朝一百年。这是一个惊心动魄、五光十色的百年。
如果说方孝孺之死是明朝文人悲剧命运的序曲,那于谦之死就是其中最绝望的音符。前者代表大义,后者代表苍生。
人,是要有些信仰才能支撑着活下去的,没有了大义可以选择苍生,如果连苍生的代言人于谦都落个鸟尽弓藏的结局,那么路在何方?每一个人,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直到王阳明的出现,这一终极命题被终结了。
了解心学首先要了解中国人,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最准确的评价是:一半儒家,一半道家。而心学也常常被认为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但这种浅薄的定义远远不能概括心学丰富的内涵。
中庸虽说在中国很早就被提了出来,但只有少数人可以自觉自发地将其运用自如,大多数人则是迫于强权而不得不作出伪装与妥协。后者一旦脱离强权的压迫,便很容易变为一种极端思潮,直至付诸暴力行动。
这种文化心理,追根溯源,还是要到孔夫子身上去探究。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重点在“人不知而不愠”,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剖析一下这句话。
“儒家”最初由一群巫师组成,巫术在商朝是立国之本,于是这帮人就靠占卜成为既得利益阶层。
周朝将商朝的神权政治改造为贤君政治,讲究治道,目标是创造理性的人文秩序。于是,过去的大巫小巫纷纷下岗,自谋出路,另一部分有追求的人逐渐成为一个致力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事业的阶层,就是后来孔子的儒家。
到了春秋,随着文化的普及,识字率逐渐上升,本科文凭也就当以前的高中文凭使,竞争加剧了,现实严峻了,于是孔子发话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春秋时,诸侯割据,游士们四处兜售其学,谋取权力。如果加入这些人的行列,别人要什么自己就卖什么,文字集团就丧失了人格的独立性,孔子颇有针对性地说这句话无非是想表明一种超然的态度,至于是否达到这种境界,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孔子和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困境,就是一边强调自己的价值和理想超越了世俗的政治,自勉并教育学生不要理会权力游戏中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他们实现理想又必须依靠政治权力。这是一个无奈的悖论。直到王阳明的出现,一切才被彻底打破。
30 把零缺陷工作
当作企业文化去追求
任何追求卓越的企业都应当把零缺陷工作当作企业文化去追求,使零缺陷的标准成为企业运营和员工工作的常态标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北京11所此次承担了“嫦娥二号”任务“长三丙”火箭用YF-75发动机的研制工作,该发动机自从1994年2月8日首飞成功,至今已参加了33次飞行,在“嫦娥一号”登月之旅中有过华丽登场。面对这样一套成熟的发动机,11所的研制队伍却坚持从零开始,集中精力落实“两个百分之百”的复查要求,在工程组一级开展了全面质量复查和复审工作,发动机各组件主管设计人员对产品的设计文件及试验数据进行严格复查,深入工厂车间、工段,对产品生产过程的质控卡和各项记录做眼见为实的复查,完成了“嫦娥二号”任务用发动机各项复查工作,形成了厚厚一叠的自查报告。
该研制队伍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年轻团队,他们虽然年纪轻轻,却依然具有兢兢业业、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该组成员姜冬玲参加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细心的她参加“长三丙”火箭发射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的任务时,在发射前发现了一个数据存在问题,及时通报了相关系统,解决了问题,从而避免了不良后果的出现。
总装组的王慧是一名振动专业的员工。多年来,她默默无闻地处理着浩如烟海同时又十分枯燥的振动数据。正是凭着扎实的基础和平时积累的经验,她为发动机的健康诊断工作作出了贡献,振动方面的任何异常情况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推力室组和阀门组技术骨干杨继东、王晓丽等同志坚持不懈,做了一个个改进方案,进行一次次验证试验,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此次发动机燃气发生器的技术改进任务……
机关部门和试验室的领导及相关人员也不遗余力、密切协同,为发射准备工作提供有力支持。试验室及时调整试验计划,试验人员随叫随到;型号管理处的调度和质量主管各司其职,做好计划安排、工作记录、快讯上报、物资供应等管理工作。
发动机的可靠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发动机的研制经验和成熟技术,不断地发现缺点和隐患并加以改进。经过若干次反复,才能使发动机的可靠性不断提高。
该所的研制队伍实施了以发动机启动程序更改、燃气发生器设计状态更改、地面吹除程序更改为主的改进工作。针对这些改进,研制队伍进行了大量的验证性试验,并在后续飞行任务中陆续应用。在试验场,电爆管安装力矩要求是“归零”措施中的一项,为落实好此项措施,该所试验队事先安排了模拟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