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孙自豪)这几天,洛宁县河底镇中村村68岁的党支部书记高长贵忙得很——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全村300多户群众终于吃上了自来水。他高兴地说:“这都是整顿工作带来的变化啊!”
高长贵所说的“整顿”,是指我市正在大力推进的后进村(社区)党组织集中整顿转化工作。
什么是后进村(社区)?去年以来,我市以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满意率、信访稳定问题的解决率为标准,每半年进行一次村(社区)自评、乡镇(街道)初评、县区测评、市委排名“四步走”量化测评,然后按照全市行政村(社区)总数5%的比例进行倒排,确定后进村(社区)党组织。
去年8月至今,我市分三批共排查后进村(社区)415个,其中第一批103个、第二批162个后进村(社区)党组织已整顿完毕。这265个后进村(社区)基本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班子战斗力不强的“软”村,共85个,占总数的32%;二是信访问题突出的“散”村,共109个,占总数的41%;三是经济发展滞后的“穷”村,共51个,占总数的19%;四是社会治安不稳定的“乱”村,共20个,占总数的8%。
根据这些情况,我市把后进村(社区)整顿转化工作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选派797名干部组成265个工作组,对前两批后进村逐村建立整顿工作台账,一村一策,明确时限,责任到人,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收到了“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良好效果。
——针对“软”村,采取两推一选、机关干部驻村任职等方式,从双强党员、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干部等对象中选拔配强班子,共调整两委干部266人,其中党组织书记200人。举办培训班242场次,培训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和其他村(社区)干部8406人次,提高了基层干部素质。
——针对“散”村,规范村级事务管理,推行“4+2”工作法,共建立和规范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550个,健全监督管理制度301条,解决问题643个,办理惠民实事783件。对历史遗留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后进村(社区),建立领导包案制度,由县级领导直接抓,集中攻坚,限时解决。整顿期间共化解矛盾纠纷2240个。
——针对“穷”村,县(市)区在项目资金上予以倾斜,建立对口帮扶机制,为后进村(社区)理思路、送项目、送信息、送技术,帮助发展经济。整顿期间,共协调引进资金1769万元,新上农田水利、道路整修等项目165个,发展薄皮核桃种植、中药培育等特色产业235个,有效带动了后进村(社区)群众的就业增收。
——针对“乱”村,由政法、组织、民政等部门组成工作组进驻,明察暗访、摸清底细,从严从快从重打击不法分子,还群众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工作环境。整顿工作中,共对75人采取了强制措施。
测评结果显示,通过前两批的整顿,群众对后进村(社区)党组织满意率的平均水平由整顿前的67%上升到了现在的86%,信访稳定问题的解决率由51%升至75%,基层干群关系大为改观。
今年5月,全省深化后进村整顿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总结推广了洛阳经验。
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后进村(社区)党组织整顿转化是个动态过程,要对照“提高群众满意率、降低群众上访率”这两个标准,常抓不懈。目前,我市已通过强化公开、暗访、问责等措施建立健全了整顿转化工作长效机制。第三批150个后进村(社区)党组织的整顿工作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