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福民强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海鑫毛毯: 填补我省高档 印花毛毯生产空白
北京:大力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
服务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税收
4个村抱团打造“孟津梨”品牌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1 年 8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破解土地限制,共享技术市场,孟津县会盟镇使巧招发展特色农业——
4个村抱团打造“孟津梨”品牌
  双槐村万亩“孟津梨”示范区
  “孟津梨”是孟津县的老名牌,已有2000多年历史,曾为历代“皇家贡品”,有“洛阳金橘”的美誉。但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孟津梨受市场的冲击越来越大,发展速度明显滞后。

  技术成熟的铁炉等村因缺地限制了种植规模扩大,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有充裕土地的双槐村等村庄,却因对技术和市场掌控不足,农民获益不大,种梨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土地、技术、市场这些瓶颈如何打破?要想实现孟津梨产业的持续快速科学发展,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土地流转,走抱团发展之路就成了必然选择。

  4个村一年新增300亩梨树种植面积

  去年8月,作为孟津梨主产区的会盟镇,充分借鉴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在铁炉、吕村、双槐、李庄4个村尝试建立起孟津梨产业发展联合党支部,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会盟镇孟津梨发展协会。4个村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形成了“联合党支部+协会+大户+农户”的种植模式,有效改变了农户小生产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不利局面。

  去年9月,孟津遭受狂风冰雹袭击,会盟镇的多数种梨村损失惨重。为减少农户的损失,会盟镇利用协会优势,带领广大农户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并利用铁炉村积累的对外销售网络,帮助4个村的农户销售孟津梨1400万公斤,和农民一家一户卖梨相比,增加农民收入120多万元,使农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这件事让农户真切感受到抱团发展的好处,也调动了他们种梨的积极性。双槐村党支部书记庆会勋说,该村今年就流转了50亩土地用于种梨。成立一年来,在协会框架内,会盟镇新增300多亩土地种植孟津梨,全镇种梨总面积今年首次突破1万亩。

  梨树成了“摇钱树”

  成立发展协会后,会盟镇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促进孟津梨产业的科学发展,定期邀请农业专家为果农授课,统一包装品牌,定期组织产销座谈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品。

  双槐、吕村等由于大面积种梨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发展协会围绕“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管理科学化”等内容,在为农户搞好生产服务的同时,还组织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户,开展孟津梨新品种推广和栽培技术、营销知识培训,组织梨农外出参观学习。

  在发展过程中,不少梨农还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局。发展协会积极争取贷款扶持,采取党员救助和科技扶贫等方式帮助贫困户,一年来,共组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6户,解了困难户的燃眉之急。与此同时,协会还重点对有潜力、先富起来的人,采取优惠政策激励的方法,鼓励他们发挥优势办加工企业、上新项目,大力发展孟津梨深加工,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双槐村村民杨遂柱说:“发展协会的成立,解决了农户各自为战问题,如今,梨树已经成为俺们的‘摇钱树’,一亩梨树的年收入能达7000多元。”

  现在,会盟镇的“孟津梨”品牌已经越来越响,品种也达到了30多个,预计今年产量超过4000万公斤,实现产值9000万元。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会盟镇党委副书记张联营说,要实现福民富民目标,必须让老百姓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根本路径就是走出一家一户单独发展的“小舞台”,走向共同致富的“大天地”。

  记者 李东慧 通讯员 许利营 文/图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