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2版:文 体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茅盾文学奖入选作品缘何与热销书泾渭分明?
王春露被调离国家短道速滑队
文体速览
这是《窃听风云2》 不是电影版《大时代》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8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第三轮胜出作品仅莫言的《蛙》可算畅销书
茅盾文学奖入选作品缘何与热销书泾渭分明?

 

以上是目前排名前六的作品。

  昨日,本报报道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公布第三轮评选胜出的20部作品。在目前排名前十的作品中,只有莫言的《蛙》算是大众比较熟悉的畅销书作品。这让茅盾文学奖与读者的口味偏差再次成为话题。为什么茅盾文学奖评委们更青睐非大众选择的作品?是茅盾文学奖的口味太高还是我们的作家写不出好的现实题材作品?

  1 入选茅盾文学奖,畅销书依旧没戏

  从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布的最终晋级的20部作品名单看,排名第一到第三的作品都只差一票,而且全是两部作品并列。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和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刘醒龙的《天行者》并列第一名,毕飞宇的《推拿》和莫言的《蛙》仅以一票之差并列第二名,关仁山的《麦河》和张炜的《你在高原》居第三名。上一轮投票中的阶段冠军《农民帝国》,此番则退居第七名。

  可以发现,在此次入围的前十部作品中,作协主席们的作品少了很多。目前排名第一的刘震云和排名第二的莫言,都没有作协主席的光环。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入围名单里,依旧没有畅销书作家的作品,目前排名前十的作品中,只有莫言的《蛙》可以算得上畅销书。

  即使是莫言的《蛙》,和市面上真正的畅销书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一位出版界人士透露,《蛙》的销量在100万册左右,但《明朝那些事儿》是500多万册,《盗墓笔记》是300多万册。更值得一提的是,莫言甚至在宣传《蛙》时,为了能够拉近和年轻读者的距离,请来郭敬明捧场。抛开文学的实力不讲,市场上谁对读者的吸引力更强,对比数字一目了然。

  2 茅盾文学奖为何看不上畅销书?

  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和大众口味的偏离已经不是一两届了。对于茅盾文学奖评委的眼光为何与大众不同,一位出版界人士认为,主要是双方定位不同,“茅盾文学奖强调的是现实题材,但大众喜欢的作品可能并不是纯文学类作品,这两者本来就有区别”。

  业内人士认为,如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颇有些像奥斯卡,开始走学院派路线,“大家都说好,如果你也说好,反而让人觉得你的眼光太低俗,这种观点可能让一些受大众热捧的作品被评委刻意回避”。

  有读者提出,如今入围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作者年龄偏高,平均年龄超过50岁。这样的作家自然与年轻读者有一定的距离,如今畅销书最主要的读者就是青少年,而青少年热衷的是一些玄幻小说,或者是以图片为主的绘本。

  在与读者的口味差别越来越大后,茅盾文学奖和读者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曾经是读者买书、读书的最好指南。但如今这种盛况已然不再,人们对茅盾文学奖更多的是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一家网站的调查结果表明,半数以上的人没看过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

  上海博库书城的朱兵经理也坦言,青少年读书大多受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前几年茅盾文学奖评出以后都会出现购买获奖作品的高潮,而这几年读者都不参照奖项来买书了。现在的读者更关注他们自身的需求,比如挑选养生、教辅类图书,或者纯粹就是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而茅盾文学奖所追求的是艺术性和思想性,而且很多作品喜欢把目光集中在农村题材上,自然激发不起城市读者的兴趣”。

  3 网络小说无缘茅盾文学奖

  作为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最近几年,网络小说发展迅速,拥有大批的阅读者。今年2月25日,茅盾文学奖公布新修订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首次注明:将向持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重点文学网站征集参评作品。这意味着网络文学作品首次有资格参与国家级别的文学大奖评选。

  茅盾文学奖对网络文学敞开怀抱,网络文学阵营一口气推出7部作品参选,它们分别是新浪网推荐的《成长》、《遍地狼烟》、《青果》,起点中文网推荐的《从呼吸到呻吟》、《国家脊梁》、《办公室风声》,中文在线网推荐的《刀子嘴与金凤凰》。 但第一轮后仅剩《遍地狼烟》,其后也惨遭淘汰。

  茅盾文学奖并非首个向网络文学敞开怀抱的国家级大奖。早在去年,鲁迅文学奖就向网络文学开放,但只有一篇网络小说《网逝》入围,最终还是与大奖擦肩而过。茅盾文学奖被网络写手寄予诸多期待,未料参赛的网络作品在第二道门槛上还是全军覆没。

  针对网络文学作品接连在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中碰壁的情况,省文联副主席郑彦英说,网络文学是文学的未来,它将占领未来的文学高地。至于奖项之争大可不必,茅盾文学奖每次有5部左右作品获奖,希望中国作协可以敞开胸怀,单独评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出来。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也没有必要刻意向主流文学靠拢。

  郑彦英认为,两种不同的文学体系从相互观望到相互接纳,直至相互欣赏、融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综合《河南日报》、《天天新报》消息)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