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三月,自立秋始。”而民间称之为“秋老虎”的一段炎热如夏缓冲的存在,让人总以为秋天姗姗来迟。殊不知,正在第一片落叶离开枝头的刹那,秋,已经悄悄地来到。
相比起冬日的肃杀,代表希望的春天总是成为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代名,被热情地歌颂。与春的张扬与热闹相比,秋似乎有点低调,“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远离自然的人们,看不到“层林尽染”的壮观,望不见“果实累累”的厚重,只能在“一场秋雨一场凉”之时,才能注意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树树皆秋色,山山唯余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揪敛,即收敛、储藏之意。秋,就是用这样平和的方式,安静地孕育出又一季的收获与丰富,回馈给人们下一次“春华秋实”的期待实现前的足够储藏。丰收是喜悦的,而喜悦是该分享的,所以秋风起,黄花开的时刻,也是怀念的时刻,“故人千里,新蝉两三声”,“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按照传统中医理论,秋,性燥,而肺虚导致对刺激适应度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于是秋,除却丰收的具体意义之外,也生发出一种盘点与总结的引申意义。在文学作品中,秋则更成了人生之秋、心情之秋的暗喻,“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话悲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黄帝内经》 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容平,是一种态度,不是“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暗自辗转,也不是“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敏感哀伤——虽然可以将原因归结到天气之上——而做到“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的坦然,与“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豁达,才是在秋季最好的态度。正是“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容平,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和为贵”。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乃是四时的自然规律,而习惯了时时奋斗、拼搏、要强的现代人,也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身体和解,与自己和解,与外界和解,与自然和解,这才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容平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