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麻生天地间
走过八月的荷塘
图说新闻
纹银非“银”
白河之美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8 月 26 日 星期    【打印】  
知多一点
纹银非“银”
□东甫
  如今,银锭早就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人们更多是从影视文学作品中认识它的。近日,我有幸从一位藏友手中看到一枚明代十两砝码银锭,银锭底部还有一处“验槽”,品相完好,极为珍贵,令我大开眼界。

  银锭作为流通货币从汉代开始就有,但是由于数量较少,故流通不广。明清时期,银锭开始大放异彩,并以“两”作为单位,合称“银两”。当然这里的“两”重量并不一定相等,银的成色也不相同。所以,除了“银两”外,还有一个更为文雅、更为标准的词汇——“纹银”。

  在清代宫廷剧中,我们常能听到“纹银”这个词,这是清代对足银的官方称呼,是清朝法定银两的标准成色,缴纳钱粮等都以纹银为标准,相当于现在的“925”千足银。当然,以当时的冶炼水平,即便是纹银,还是跟现在的千足银有差别。因此,纹银并非真正的银两,而是用于折算各种成色的金属银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即虚银两,也称“足纹”,各地均有不同的形制和标准。

  藏友手中的这枚银锭,银色白润而沉稳,银质绵密,气孔中微露宝光之气,再加上多年的流通和氧化,已经形成了一层漂亮的包浆,银的成色在95%以上,这是市面上作伪镀银所不能伪造的。

  这枚银锭的造型也雅致大气。一般来讲,清代以前,银锭的造型基本只有几种。汉代银锭为饼状;唐代银锭一般是长条状,同时有饼状和船形;宋代银锭的器形以铤为主,与唐代银锭相比形态变宽、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形,两头两个圆弧成束腰形;辽、西夏、金的银锭器形与宋代差不多;元代银锭的器形与宋代出入不大,无铭文锭的区分是周缘翘起,中间内凹,多数元锭没有铭文;明代银锭的器形长度较元代变短,厚度却增加,束腰已较小,两端的弧形消失,周缘增高,特别是两端更加突出,形成一个双翅。根据器形,我发现,藏友手中的这枚银锭有明代大翅银锭的特征。

  不管是明代的官银元宝还是清代的纹银,都是作为一种对照,用以评定不同成色和重量的碎银和银两。所以明清两代由官府铸造足量并成色十足的银锭又称砝码锭,或称共议十足银。后来一些商会组织凭信誉鉴定并打有标记的银锭也称砝码银,多数每锭重十两,成色能够达到98%至99%。藏友手中的这枚十两银锭重有364.9g,与现实生活中的“斤两”相差很大。他解释说“两”作为虚银存在,不同的铸银单位“两”也会有不同,以清代为例:用作官库收捐纳税标准的库平银一“两”为37.31克,用作征收进出口货物关税标准的关平银一“两”约合37.68克,而用作征收漕粮折色的漕平银一“两”约为36.66克。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