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七个主要学派
|
张仲景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临床经验,阐述人体感受寒邪气后所引起的病变与证候以及外感病的传变规律、治疗原则及用药方法,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
伤寒学派
东汉末年及隋唐之际,瘟疫频发,危害极大。那时的医家,如华佗、张仲景、王叔和、巢元方、孙思邈等人多研究伤寒病,解除民众的疾苦,后逐渐形成了伤寒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张仲景。
伤寒病:中医学说的伤寒,实际上是外感病的总称,包括瘟疫类的传染病,与西医中的伤寒内涵不同。
29 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
回到论心还是论迹上来。原儒毫无疑问是论心的,可到了宋朝,时也,势也,宋儒一面为了抵制佛学虚无思想的侵蚀,一面为了标新立异,开始倾向于论迹,向外界、向书本去寻求答案。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人家宋儒也不容易,皓首穷经搞研究,没名没利的,看着那个因为会写几首流行歌曲而大红大紫的柳永,宋儒们那叫一个气啊!
古往今来所有这些人,包括宋儒,都在穷极思索,考虑同一个问题——心与道(理)。
心性与天道的关系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但他自己也没解释清楚,所以子贡才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于是,这个问题留给了后世的儒者,一大堆人越研究越复杂,越解释越高深,成了一门门槛很高的“学问”。于是朱熹跳出来说,让我来告诉你们,道这个东西和你的心没有任何联系,它存在于自然界中,格尽万物才能领会它的真谛,所以废话少说,都去格物(格物意为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格”在这里有“穷究”的意思)吧。
在朱熹的鼓吹下,大家都认认真真地去格物,希望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来总结为理性的知识。
于是,又回到王阳明躺在石棺里思索的那个问题:论心还是论迹?这个问题讨论了上千年,直到今天依然聚讼纷纭。
古往今来的思想家、科学家,无不希冀用文字和公式描绘出这个世界的准确图谱,于是就有了分门别类的学科,人类中最聪明的那部分人,站在前人搭建好的舞台上,继往开来,传承着这项伟大的事业。
然而,世界已被证明是混沌的。物理学走到20世纪就开始“测不准”,越来越飘忽;文学领域更是玩起了现代派、意识流,偏不好好叙事,这正是对现实世界作出的无力呐喊。
企图用文字和公式来构建一个完美精准的世界模型已不可能。
但我仍然承认论迹是有效且长期有用的,通过外界的书籍和事例来汲取知识总结经验,仍是绝大多数人提高思维能力的方式、人类前进的手段。但当到达一定层面之后,这种方法便会显得作用有限。
法律是论迹的,道德是论心的。在尚未实现天下大同、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之前,统治者靠严刑峻法维护社会风气成本低廉、一劳永逸。
违法必究,不问动机,这看起来是一种倒退,仔细想想却发现其实是一种进步。
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诸子百家一上来就把每种思想都说尽说透了,搞得后人只能做些注疏索引的工作。“原心推罪”本身没有错,我相信随着人类的发展,最后断案的方法还是会依托技术的革新、制度的完善以及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回到“原心推罪”的路子上来,毕竟这是最精确、最人性的定罪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