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气、血、津液
藏象学说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使人体的生理功能得到滋养。
气属阳,津液、血液属阴,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
37 引爆重磅炸弹
这期间,之前找过杨一清搭救王阳明的户部侍郎乔宇迁往南京任礼部尚书。
乔宇走了,更多的人来了,因为京城兴起了一股“阳明热”,这要得益于两个人。
第一,湛若水。湛同学和他的名字一样,高风亮节,人缘很好,再加上是陈白沙的高徒,名气很大。
第二,黄绾。黄同学不去搞媒体可惜了,尤其适合去凤凰卫视当时事评论员,由于他太能折腾,太会宣扬,几下就把王阳明的学说炒成了热点事件。
公众人物王阳明吸引了大量的官员、学子,大兴隆寺俨然成了山寨版国子监,门庭若市。各行各业的人凑到一块,济济一堂。
郑一初,职业:御史;身体状况:卧病在床。郑一初估计平时骂人太勤,被下了病危通知书。家人请了几个名医都束手无策。正准备放弃时,他接触到了阳明之学。
据仆人反映,郑老爷当时的行为可以用元稹的一句诗来形容:垂死病中惊坐起。
郑一初大为振奋,药也不吃了,掀开被子就往大兴隆寺赶,在人头攒动的寺门外找黄牛党买高价票进去听讲,如痴如醉。
小学究方献夫。此人遍读儒家经典,二十出头就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方献夫虽然年纪比王阳明小,却是王阳明在吏部的领导。方领导不耻下问,王阳明对他而言亦师亦友,两人打得火热。
王舆庵和徐成之。这两个人是谁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在本剧中的任务就是跳出来吵一架,然后推动剧情往下发展,然后消失掉。
为什么吵?很简单。王舆庵认为陆九渊是对的,徐成之认为朱熹是对的,二人相持不下,谁也搞不定对方,就吵到了王阳明跟前。
王阳明知道京城的各大媒体正聚焦于大兴隆寺,如果自己出言不慎,就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于是,裁决结果如下:以朱学为是,陆学为非,是天下由来已久的定论,就是徐成之不去辩驳,王舆庵也不可能改变。
这下,有人开始不满了,主要是一些参加过“大兴隆寺培训学校”的人,他们早就感觉王学是“非朱是陆”的,是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对的,怎么自己视为精神领袖的王阳明转眼间就变了立场呢?
正当大家议论纷纷之时,王阳明绕开了评判谁对谁错这个思路,只说,朱熹和陆九渊各有所得各有所失,二人的学说也有互相渗透的地方,没有必要片面地打倒一个树立一个。但是,朱学早已风行天下,再去讨论没有意义,而陆学蒙受不白之冤已有四百年,是该为它平反了。
此旗一祭,朝野哗然。王阳明这个结论看似不偏不倚,但明眼人都知道,归根结底四个字——非朱是陆。
顿时,王阳明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攻击他的文章汇编成册可以出本36开的杂志。
汪抑之、崔子钟、储瓘三个王阳明至交好友就是搞理学的专家。于是,这三个人无法理解王阳明,与他致书断交。这下,娄子捅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