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黑子楼。 |
|
简介 在新安县仓头镇孙都村,有一座高约15米、底部长宽各约20米的楼台,该楼名为黑子楼,为明末财主王黑子所建。该楼原高30米左右,整座建筑为砖石结构,下部由白砂石砌成,墙厚约1米,中填黄土,底部北侧有一拱形的东西通道。1985年,王黑子楼被列入新安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养蚕制丝“活财神”
王黑子本名王应成,其先祖王安道为避战乱,从山西迁徙至新安县。经过数世经商,至王黑子的父亲王尚仁时,王家产业已颇具规模。
王应成生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是王尚仁的次子。及至王应成时,王氏家族达到鼎盛。据王氏宗谱记载,王应成因捐巨资被万历皇帝封为保国财主,授光禄寺署正(正六品)。
王应成主要经营丝绸业,他在汉口开办有大型纺织厂。为保障蚕丝来源,他还在鲁山、宝丰一带广置田地,使当地百姓大规模植桑养蚕,据说鲁山的丝绸业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王应成好行善事,王屋山上的道观、南阳的窦母阁等,都由他出资兴建。每遇生活困难的乡邻,他都会慷慨扶持。孙都村农民作家王元君说,今天山西、湖北、河南等地的很多人都说王黑子是“活财神”,颇能说明他在当时的影响。
好大喜功置庄院
王元君说,王家旧居由王尚仁所建,在今孙都小学以西的土岗之上。王尚仁夫妇不爱奢华,勤俭持家。
然而,王黑子与父亲不同,他好大喜功,除结交豪门权贵之外,还不惜重金捐了一个正六品功名。同时,王黑子又建了一处百亩庄院,四周筑建高墙,因有东、南、北三座城楼门,故今天仍有“仨楼门”之称。
在庄院北门右侧,王黑子又建了一座楼门,即今黑子楼。黑子楼北侧(今孙都小学),建有由拜殿、祠堂、戏楼等组成的家庙,家庙东侧有东庙、阁楼、奶奶庙。“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还能见到这些建筑,是清代人在原基础上修建的,但原貌如何,已无从知晓。
高筑寨墙拒闯王
黑子楼又名“望高楼”或“望青楼”,天气晴朗时,登楼可望古都洛阳。相传,王黑子与福王朱常洵是金兰之交,黑子楼即因王黑子思念福王而建。
如今,王黑子楼仅为一个残留的楼基,没有楼体,也无文字遗留,不仅传说的可信性无从考证,连黑子楼的具体建筑时间及施工细节也不得而知。
王黑子楼北侧有一个砖窑,窑深8米许。据说,建黑子楼时,该砖窑昼夜车水马龙,今仓头云坡山上,尚留有当时运石头的巨大石牛槽。黑子楼竣工之时,方圆数里围观者不计其数。后来,人们就把黑子楼竣工的农历四月初一定为庙会,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据王元君介绍,窑后曾有暗道可以直通楼顶,现在已经被黄土填满,在楼基顶部原有石碾、石磨、水井等等遗迹,从这些遗迹来看,王黑子楼绝不单单是一座观景楼。
新安县文物局有关专家考证楼顶遗迹及残留楼基后称,王黑子楼应是一座为防盗匪、战乱而建的碉堡式建筑,防御对象主要是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楼顶部原有许多精舍和机关,能够存储钱、粮等物,一旦起义军进攻,楼内的人有粮有水,可以照常生活。
三百年间两兴废
然而,崇祯年间,盗贼四起,起义军已经威胁到朝廷的统治。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高迎祥、李自成趁黄河结冰渡河南下,新安县北部的富绅、大户首先遭到重创。在明王朝的号召下,王黑子筑寨防御起义军。
但在起义军的强大压力下,黑子楼不但没有保住自家庄院,而且他所有的工厂、店铺、家产都化为乌有。崇祯十四年腊月,李自成攻陷宜阳、新安、偃师等地,终于对洛阳形成了包围之势。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孙都时,王氏家族早已逃尽,据《王氏宗谱》记载,除过一个未来得及逃走的小孩,整个村子空无一人。李自成在孙都前后驻扎了28天,临走时纵火烧毁了村庄。
直到满清入关,天下平定,才有小部分王氏后裔陆续回到故里。从此,王氏家族一蹶不振,直到晚清时,才又重新出现生机。
见习记者 蒋颖颖 记者 申利超 实习生 孙晓茹 通讯员 王宇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