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今年前8个月,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570亿元、增加值125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8.4%、31.5%,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刚刚闭幕的市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创新洛阳。这预示着,在洛阳今后五年的发展中,科技创新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成为支撑洛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原动力。
加快融合发展
以融合求发展,是加快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洛阳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军工科研单位多,高技术人才相对集中,科技创新和研发优势得天独厚。但产学研军脱节,不少高校研发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被束之高阁;科研院所经营性人才严重匮乏,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偏低……科技资源远远没有发挥综合效益。
“打造创新洛阳,必须加快产学研军融合发展步伐。”市科技局局长任常山表示,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并联,通过搭建更加广阔的合作平台,加快产学研军融合发展。
从今年6月起到年底,我市每月26日都开展产学研军合作日主题活动,涉及新材料、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化学化工、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农业种植与养殖等产业领域。以这一主题活动为载体,我市通过技术难题和科技成果发布、对接洽谈等多种形式,促进科技资源共享,联合技术攻关。
这一融合发展平台,让科技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通过参加产学研军合作日活动,中实工程塑料公司和轴研科技、洛阳理工学院分别达成合作项目,使厂区内一块长期废弃的场地得到利用。“希望政府部门能搭建更多类似的融合发展平台,让企业从中获得更多科技资源。”中实公司技术厂长楚广成说。
“十一五”期间,中船重工七二五所坚持面向军、民两个市场,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初步建成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集科研和多个高技术产业公司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集团。2010年,该所总收入达40亿元。
该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产学研军融合发展路径,在“保军”和“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做大做强现有科技产业,持续孵化新兴产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效益倍增。
任常山表示,我市将充分发挥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大力推进产学研军联盟,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推进机制,建立政产学研军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抓好一批产学研军合作重点项目,引领产学研军合作向纵深发展,最大限度聚集创新资源。
强化支撑引领
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是洛阳在中部城市中独有的“王牌”。
我市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6.4万名、各类科研机构600多家,其中国家级科研院所12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20家,科研力量在省内首屈一指。
但另一组统计数字却令人吃惊:目前我市16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只有约11%的企业建有研发中心,不少企业科技投入还不到年均销售收入的3%。由于科研力量没有有效整合,绝大多数企业只能进行加工组装、低端制造,缺乏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作为支撑。如何强化支撑引领作用?打造平台促科研成果转化非常重要。
昨日,由中钢集团洛耐研究院牵头组建,国内同行业骨干企业和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组成的耐火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这将有效整合行业科技创新资源,加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洛阳要瞄准市场需求和高精尖,搭建合作更加紧密、机制更加灵活、效益更加突出的产学研军合作平台。”该院副院长王战民表示,该院将依托联盟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取得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任常山说,为实现洛阳“十二五”科学协调发展,我市将加快实施‘四大工程’,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