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刘家不翻汤: 一碗汤卖了一个世纪
安驾滩村:民工巧计移圣驾 南望见冢留村名
首阳山下诗圣墓 青冢无言览风雨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1 年 9 月 15 日 星期    【打印】  
首阳山下诗圣墓 青冢无言览风雨
  杜甫墓
  简介 被誉为“诗圣”的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30岁时卜居偃师,死后又迁葬于偃师,他的一生与偃师可谓有不解之缘。

  杜甫墓位于偃师市城关镇杜楼村的城关镇三中校园内,墓碑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所立,上刻有“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几个字。1956年,相关部门重修该墓时在四周砌上青砖,青砖墙呈八角形,周长31.9米,高约2米。杜甫墓于1963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诗圣遇诗仙 同游论诗文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洛阳巩县(现郑州巩义市),7岁学诗,9岁写得一手不错的大字,十四五岁时,诗文就得到了洛阳名士李邕、王翰、崔融、魏启心等人的称赞。公元741年,杜甫结束漫游江南和齐赵(现山东、河北南部)等地后回到洛阳,在偃师城北尸乡的首阳山下,挖了几孔窑洞,住了下来,这就是他后来在诗中常常提到的“尸乡土室”“陆浑山庄”“土娄庄”。

  这一住便是13年,直到公元754年,杜甫移居长安(现西安)为止。在他定居偃师期间,发生了一件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诗圣”遇见了“诗仙”。公元744年,杜甫在东都洛阳遇见了长他11岁的李白。同年秋天,两人把臂同游了梁(现商丘)、宋(现开封)和齐鲁(现山东),谈诗论文。

  杜甫居住在偃师的这段时间,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由治而乱的时期。他看到歌舞升平掩盖下尖锐的社会矛盾,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和《兵车行》《丽人行》等不朽诗篇。

  悠悠客死恨 漫漫归葬路

  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出蜀入湘时贫病交加,在湘江的船上,写了他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不久,杜甫便病死在船上,时年59岁。

  杜甫临终前嘱咐次子杜宗武将自己归葬偃师。但宗武一直穷困,无力运灵柩回偃师,只好将灵柩暂放在岳州平江县南25里的小田。杜宗武死时,又嘱咐其子杜嗣业,无论如何也要按祖父遗愿将其安葬到偃师首阳山。公元813年,杜嗣业在杜甫去世43年之后,沿途乞讨,扶灵北上。路过荆州时,恰遇被贬为荆州参军的著名诗人元稹。杜嗣业恳请元稹为其祖父写墓志铭。元稹在墓志铭中写道:“甫,字子美。天宝中,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命宰相试文,文善,授甫右卫率府胄曹。属京师乱……呜呼!千岁而下曰:此文先生之古坟。”

  杜甫终于如愿归葬于偃师首阳山。

  敬仰两先祖 安魂首阳山

  杜甫为什么把自己的灵柩安放在偃师首阳山呢?从杜甫的诗文可以知道,他最敬仰两位先祖,一位是西晋名将杜预,另外一位就是和苏味道、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的杜审言,而这两位先祖均葬于首阳山下。另外,杜甫与其夫人杨氏也是在首阳山结婚的,两个儿子宗文、宗武也是在首阳山出生的。杜甫因之对首阳山有很深的感情,遗愿归葬于此也在情理之中。

  一千多年后,杜甫墓仍旧静静地立在那里,向我们诉说着唐王朝的传奇,成为唐史研究者的圣地。1997年,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胡戟、李斌成专程来偃师拜谒杜甫墓,并代表中国唐史学会献花。1998年,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杜甫研究学会霍松林教授代表研究会来此敬献花篮。霍松林说:“这里,就是‘诗圣’杜甫的灵魂安息之所。”

  见习记者 肖依斐 记者 申利超 文/图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