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嵩县群众围绕着甘泉欣喜不已。 记者 曾宪平 摄 |
|
编者按
去冬今春,我市发生严重旱情。兰州军区给水工程团接令而动,跨区支援我市抗旱打井。截至今年8月28日,该团官兵奋战180多个日夜,转战嵩县、孟津、伊川、新安和老城区的23个乡镇43个自然村,成功打出52眼深水井,解决了近7万名群众的用水困难,发展灌溉面积7500亩,为我市抗旱救灾、夏粮丰收作出了突出贡献,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赋予的抗旱决战任务。本报今日特刊发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掘甘泉,润民心。
52眼深水井,犹如52座矗立在河洛儿女心中的功勋碑。人们深情地说:“这些‘军字号’深水井,是兰州军区给水工程团爱民助民的有力见证,更是树在人民心中的丰碑。”
缺水,山区群众多年的干渴之痛
嵩县田湖镇南洼村,是给水团唯一打了两眼井的村。
由于特殊地理地貌,这个村庄历史上长期缺水。乡亲们已记不清,村里曾来过多少打井队,又留下多少没打出水的干窟窿。缺水不仅成了生活难题,更成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想水!盼水!生活在旱区的群众从没有停止过与旱魔的拼争,不停地打井、找水。当地政府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可是一个个“贫水区”、“无水区”的结论,又一次次无情地粉碎了村民们的梦想。
但群众渴盼一眼常年出水的幸福井的愿望,从不曾泯灭。
找水,子弟兵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去冬今春的干旱,让缺水山区群众的生活雪上加霜。
这也深深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今年2月18日下午,中央军委、总部急令兰州军区派出给水工程部队支援山东、河南抗旱打井。
素有“西北水神”之称的宁夏军区给水工程团临危受命。这是该团继2006年赴新疆边防一线找水打井后,又一次携带重装备跨区“远征”。
给水团迅速完成集结。
本来3月初下连队的140名新战士提前“上岗”,仅一个小时就打起行囊随队出征。得知部队要执行跨区找水打井任务,刚请过假准备陪父亲到医院看病的二营营长赵岳峰,装起了父亲确诊报告并主动请缨:“我是营长,关键时候得和战士们在一起!”已递交退休报告的物探工程师陈洪焰,找到团领导请求推迟上报:“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还要到抗旱前线去!”
“找水大军”在宁夏军区司令员田民洲少将率领下,星夜兼程,多路挺进,仅用23个小时就全部抵达作业地域,比规定时间提前6个小时。
南洼村是给水团三连二排施工作业点,也是首批确定6眼井位的难点。根据水利部门提供的水文资料,此地被地质专家判为“无水区”,成井出水的难度很大。
南洼村的村民们围在给水团指挥部门前,眼中充满渴盼!
总工程师杜文臣还是决定,再勘察一遍。
沿着陡峭的山坡,他一处处察看土层、植被,踏遍了每一道沟坎,翻过了每一道山岭,经过多次缜密研判,杜文臣推测:地下148米处有地下水,水量可能不大,但足以解决人畜吃水难题。
随即,高高的钻塔在这片被人视为“无水区”的地方竖起来。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