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信用高地”与打造“资金洼地”并举
一个讲法制、高效率的政府和诚信氛围浓厚的社会,是一个地区招商引资最好的招牌。
市委政策研究室高异凡说,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金融生态信用环境建设,规范企业行为,建设“信用高地”。
市商务局副调研员白宏涛认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首先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信用评价机构,探索建立全市统一标准、统一评审、统一授信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机构,推动企业提升信用等级。整合金融、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部门的企业信用数据,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库,实现信用信息的实时查询。
高异凡说,还要建立守信用企业正向激励和失信行为惩戒机制,让守信用企业上“红名单”,对不讲信用、破坏信用的行为严厉惩戒,实行“黑名单”制度。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金融系统发挥整体合力,也需要各级各部门协同联动,努力形成资金流动的“洼地效应”。
让融资渠道在理性河床“畅流”
目前,由于我市融资方式多样、主体多样,因融资形成的债务管理较为分散。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溢海认为,要结合洛阳实际制定全市统一的政府融资规划,试行规范化管理,结合全市的产业发展政策,调整融资来源、规模、运作程序及投资重点,确保政府融资在可控制范围之内;还要制定融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规范而有效地做大做强融资总量。
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冯志昌建议,要充分利用我市拥有地方立法权的有利条件,尽快制定我市政府融资管理条例等融资法规政策,对融资的来源、资金使用和管理,特别是对投资决策失误责任和偿还责任,以法律形式作出明确规定。
高异凡说,政府融资资金的投向只能专项用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项目。要用明确的法律预期规范、监督和引导政府融资,从法治的高度杜绝行政领导随意拍板决定项目取舍的非科学做法,规范融资主体的行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使政府融资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迈进。
强化“四种意识” 打造一流金融生态环境
只有在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中,才能确保资金循环的链条不中断,金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也才能得以发挥。同时,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还可以降低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促进货币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
白宏涛说,毋庸置疑,信用缺失已成为制约很多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严重妨碍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
高异凡认为,突破“瓶颈”,打造一流金融生态环境,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四种意识”。
一是责任意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各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不断加大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二是发展意识。金融业要抓住难得的快速发展机遇期,加快金融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转变,立足支持大项目、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特色产业集群迅速扩张,加快优势资源向片区集中、关联项目向特色产业聚集,努力形成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新局面。三是创新意识。金融业要大力推进金融创新,不断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工具,完善金融产品体系。当前要着力研究解决如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能力,搭建更好的政银企合作平台。四是统筹意识。要统筹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协同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杠杆效应,撬动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投资。
本报记者 赵志伟
(如果您对“破解资金难题”有高见,请把您的观点发至评论部邮箱,网址:plsyb@126.com;来信请寄洛阳日报评论部,地址:洛阳市开元大道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