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中原。
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节点,《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以国家意志的高度和力量,为亿万中原儿女的发展梦想奠定坚实的基石、插上丰满的羽翼!
开篇即令人惊喜。这份纲领性文件,第一句话就指出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第一部分就赋予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这种提法在全国布局的10多个经济区中,前所未有、绝无仅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赫然成为发展的“最强音”、中原的“最特色”!
(二)透过“字字千钧”的《指导意见》,我们欣喜地认识到国家对厚重灿烂的中原文化的空前重视,强烈地感受到国家对河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空前期许:
“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
“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黄河文化旅游带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
来自洛阳的回应,简洁、大气、有力:“以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努力在提升中原经济区文化软实力上上水平”,“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靠河洛文化传承弘扬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三)“头枕河图洛书,脚踩天下之中。”泱泱五千年中原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明,追根溯源,根在河洛。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文化与经济融合,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文化软实力因经济活力而产生、兴盛,反过来又必定会增强经济活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然而,现实的尴尬不容回避:多少年来,洛阳头顶千年帝都的耀眼光环,坐拥灿若星河的历史文化,却始终在文化旅游事业上低水平徘徊,“一日看尽十三朝”,留客不久,拉动经济贡献不大。眼看“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留给洛阳人不能承受之痛!
(四)此前,洛阳已布局谋篇;当下,河洛正风生水起。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十二五”发展进行了思考和谋划,提出打造河洛文化传承弘扬的品牌,将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作为城市首要定位,并列为“六加一攻坚战”中的“一”,独具匠心,凸显重视。
今年8月,市十次党代会再次指出:洛阳城市整体提升的点睛之笔,就是靠河洛文化传承弘扬来推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着力打造人文洛阳。
时值金秋,“国字号”《指导意见》高屋建瓴地以文化贯通洛阳的灵魂,托举洛阳的明天:
看,“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依托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建设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看,“统筹做好洛阳、安阳、郑州、开封等地的遗址保护和利用”,“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
看,“支持开展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加大金融对中原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
掷地有声,字字珠玑。这些话,将洛阳的文化特色、文化优势、文化潜力,放到了国家级的高度和视野来考量,与洛阳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战略同气同脉、不谋而合。这是对洛阳的巨大鼓舞,是对洛阳的莫大激励。
(五)文化为魂,打造名城,当务之急要吃透“三情”、融会贯通。
“吃透上情”,就是要准确把握《指导意见》的战略部署,与国家有关部门主动呼应、主动对接、主动融入,争取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等方面支持政策的落实,争取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的支持,力争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
“吃透外情”,就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市外、省外、国外历史文化名城的成功经验。绍兴的古老街区保护开发、扬州的个园保护开发、西安的大唐芙蓉园保护开发……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吃透下情”,就是要真正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对工作如何推、群众怎样想、基层咋样干做到了如指掌,对来自社会各界、基层民众的建言献策做到从善如流,集全民之智、倾全市之力来克难攻坚。
(六)文化为魂,打造名城,重中之重是着力打造好“四大名片”。
打造好“千年帝都”名片,再现“神都”新风采。
打造好“河洛之根”名片,使“寻根河洛”成为洛阳扩大开放的新优势。
打造好“牡丹花城”名片,着力打造“满城尽是牡丹花”的田园生态城市新格局。
打造好“丝路起点”名片,着力打造中外历史文化交流新亮点。
(七)洛阳兴则中原兴,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国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原经济区注定将舞动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以文化为魂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洛阳复兴终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