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数据,9月我国CPI同比上涨6.1%,涨幅连续第二个月小幅回落,但前三季度CPI同比涨幅高出全年目标1.7个百分点。1至9月份累计,我国CPI同比上涨5.7%。
专家分析认为,根据前三季度的数据,价格“拐点”已经确立,全年物价走势应当大势已定。然而,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和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新问题的出现,使得宏观决策再度面临新的挑战。
1 CPI下行趋势巩固,回落幅度仍有限
尽管节日因素引发人们对物价的担忧,但9月CPI同比涨幅继续回落,再次确认7月6.5%的峰值地位,巩固了8月以来出现的CPI同比涨幅下行通道。
“9月CPI还在高位运行,但下行通道逐渐巩固。由于今年中秋节提前到来的季节性因素影响,物价涨幅收窄并不大。”亚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与以往几个月相似,9月的CPI上涨依然有约2/3来自食品价格推动。9月份,我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3.4%,影响CPI上涨约4.05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43.5%,影响CPI上涨约1.24个百分点,涨幅比上月回落2个百分点。但当月居住类价格在房地产调控等措施作用下,涨幅有所回落。
“政府物价调控的政策措施日见成效,加之翘尾因素快速消退,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使得接下来几个月的CPI涨幅会继续回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
政府回收流动性、强化房地产调控等一揽子措施效果日益显现。但数据显示,9月CPI翘尾因素比上月回落了0.6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却增加0.5个百分点。
“这次物价上涨的原因非常复杂,与以往大不相同;而且,现在新涨价因素还不少,因此涨幅的回落是有限的。”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解释说。
2 成本推动将成主力,全年涨幅预超5%
虽然8月以来我国CPI涨幅进入下行通道,但业界普遍判断,全年物价涨幅很可能仍然超5%,特别是成本推动因素将中长期化。
“通胀类型已经由需求拉动为主,逐步演变为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混合形式,而且成本推动因素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年秋季报告》指出,成本推动型通胀较难仅仅通过紧缩来解决,需要综合措施加以应对。
亚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但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普遍上涨,背后推手实则是成本因素。
数据显示,中国人口红利优势减弱,加之政府增加农民等低收入阶层收入的政策导向,共同决定了当前劳动力成本的攀升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向更是扑朔迷离。专家认为,从中长期看,输入性通胀因素成为中国价格调控难以左右的被动因素。
多位专家对今年全年CPI涨幅的预测,都超过5%。
3 控物价不容松懈,稳增长面临新挑战
三季度开始的高位回落,远非意味着价格调控已大功告成。无论是从保障民生的角度,还是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考虑,稳物价仍然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王军说,在价格高位回落的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欧债危机正在扩散和蔓延,美国、日本等国的债务问题也非常严重,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再度下滑,新兴经济体被高通胀困扰。从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9月份出口数据看,同比增速明显下降,加之人民币升值,未来出口形势可能会越来越严峻。
国内中小企业发展正面临融资困难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困扰,刚刚发布的三季度企业家信心和企业景气指数双双回落,部分企业界人士对经济预期转向悲观,使得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面临挑战。
专家认为,近日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一项旨在逼迫人民币升值的法案,虽然该法案还需经过众议院、美总统奥巴马的通过才能生效,但可能由此引发的热钱大量流入、贸易摩擦风险值得警惕。(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