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松战
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改革改制仍是摆在洛阳科学发展道路上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近日,我市召开企事业单位改革再动员再提升工作会议,要求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有改革任务的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认识,明确职责分工和时间节点任务,确保年底前大头落地。
机制转换攻坚战是我市“六加一攻坚战”的难中之难。近日,本报记者和市民营经济服务局有关负责人一起,到多家改制后的企业调查走访,回顾这些企业的改革改制历程,总结其好经验好做法,希望能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靓女先嫁” 早改早主动
吃储存的苹果,如果习惯于先吃烂的后吃好的,那么原本好的苹果也会逐渐烂掉,结果吃的全部是烂苹果。
这个道理,在国有企业改制中也有所体现。先把效益差、改制任务紧迫的“丑女”嫁掉,原本效益好的“靓女”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又变成了效益差的“丑女。那么,“丑女先嫁再嫁靓女”的做法,就可能是一直在嫁“丑女”。
位于老城区的市顺成金具公司,其前身市刀剪厂成立于1951年,是一家区属集体企业。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出现亏损。1997年,老城区把市刀剪厂作为该区第一家改制试点企业进行改革。
2002年3月,由原洛阳震动机械厂改制后成立的洛阳震动机械有限公司成立。这家原来隶属于原市重工业局的国有小企业,在全市203家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制中第一个实现“国退民进”。该企业成立于1965年,在改制前很长时期每年利润仅几万元。
洛阳巨尔乳业公司的前身是洛阳奶业总公司,改制前的2002年,企业负债6000多万元,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被确定为市商业系统首家改制企业。
市民营局人士认为,以上企业的改革实践表明,在改革改制时机的选择上,迟改不如早改,早改不如马上改。
脱胎换骨 真改真受益
从我们走访的企业情况来看,通过彻底改制、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大多数企业迈上了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
巨尔乳业成立后,生产经营一年一个台阶,产值由改制前的3000万元迅速跃至上亿元,产品的销售网络遍布50多个大中城市。
改制后,洛阳震动机械公司围绕调整产品结构做文章,通过研发形成了碳素机械加工能力,很快打开销路并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改制当年,公司销售收入超过1700万元,比改制前的2001年增长了92.5%。
顺成金具在改制后,每年均实现赢利,销售收入逐年增加,1998年仅有368万元,2010年达到790万元;“十一五”末与“十五”末相比,职工平均工资增加了173%;其产品在食品加工机械刀具市场具有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改革改制是国有、集体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必须迈过去的坎,打破旧模式,建立和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模式,企业的潜力和活力才会充分释放,也才能迎来别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