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市委十届三次全会暨第三季度工作会上介绍了不少外地先进经验,对进一步打好我市“六加一攻坚战”具有积极借鉴意义。本报今起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核心提示
徐州市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头号工程”。2008年年底,徐州市启动了涉及棚改项目55个、征迁面积达408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目前,该工程已全部完工。徐州市实现了依法动迁、阳光动迁、和谐动迁,在全国树立了棚户区改造的先进经验。
一幢幢多层住宅楼排列整齐。绿树、草地、花圃点缀其间,错落有致。徐矿集团的常师傅对自己的新居非常满意。而过去,他一直住的是20平方米的两间平房,没有厨房、卫生间,外部环境也很差,一下雨就是满地烂泥。
常师傅是江苏省徐州市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受益者。和他一样,自徐州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以来,该市已有数万户居民从破落的棚户区中迁出,住进了幸福新居。
1 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棚户区改造是江苏省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徐州市的头号民生工程。
徐州市建设局负责人说,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国家在徐州先后布点建设了近千家重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在为全省乃至全国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建成了一大批多为平房、简易楼的企业职工住宅。由于历史原因或企业经营不善等,一些企业无力对房屋进行维修、改造,这些企业职工住宅区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棚户区。如厕难、吃水难、行路难困扰着住在那里的居民。
2008年11月,江苏省出台《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要求徐州完成307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任务。随后,徐州市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头号工程,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定位,全力加快棚户区改造进程。
目前,徐州不仅实现而且超过了当时的承诺目标,总投入达100亿元。徐州这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各项工作到位,没有引发社会矛盾和问题。
2 徐州经验值得借鉴
经验一 市场运作求共赢
棚户区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何保障资金及时到位?徐州市一改过去完全由房地产开发商进行改造的模式,实行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模式。他们成立了专门针对棚户区改造的投资公司——新盛投资公司,授权其作为棚户区改造的投融资主体,负责项目融资、包装、策划和推介。在此基础上,棚户区改造遵循“政府征迁、净地上市、全部收益用于棚户区改造”的推进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显化土地价值,较好地解决了资金问题。
经验二 阳光棚改聚民心
棚户区改造是为民办实事,只有做到阳光透明,才能使民心工程真正赢得民心。在棚户区改造中,徐州市将调查工作摆到最前面,全面摸清棚户区居民的住房、人口、经济条件、户型、面积、安置意愿等情况。
在征迁方面,徐州市坚持阳光征迁,实行三个制度:一是公示制度。每个征迁项目许可前都要广泛公示,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二是公布征迁投诉举报电话。征迁现场设立信访接待处,积极受理被征迁人的投诉,及时处置被征迁人的诉求。三是坚持监督制度。每个棚改项目的实施方案,都由市棚改办组织相关部门会审,联合进行审批。每份签订的协议,都要经过市拆迁办、新盛投资公司联合审查,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安置补偿不超标。
经验三 实施救助投诉新机制
真心实意走民生线路,让百姓无后顾之忧,是徐州棚户区改造的突出特点。为减轻群众购买负担,他们采取多项特殊政策:鼓励货币安置,在评估基础上增加一定额度的补偿款,鼓励被征迁人到市场购买住房;对双特困户采取廉租房安置,缴纳政策性房租等。
为确保棚户区改造政策惠及所有棚户区居民,特别是特困家庭,徐州市在全国首设“棚户区改造救助投诉中心”,创立由市区财政、市慈善总会、新盛投资公司、社会各界参与的慈善救助基金组织。各区也相应成立了救助机构,负责受理在棚户区改造中特困户所申请的投诉救助。征迁救助的推行赢得满堂彩,有评论认为,这一人性化举措是徐州和谐征迁的助推器。
经验四 形成“棚改精神”
棚户区改造是建设现代城市绕不过去的坎儿。徐州市提出“举全市之力,打一场棚户区改造攻坚战”的奋斗目标,让改革成果最直接地惠及困难群众。徐州当地媒体总结了“棚改精神”,认为其实质是为民、核心是温情、动力是创新、关键是务实。
在棚改过程中,徐州市主抓这项工作的领导逐个研究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各区、办事处也是领导包片、党员包户,层层负责,不断加快工作节奏,与时间赛跑,比进度、讲效率,真抓实干,用“棚改精神”实现了这次攻坚战的顺利推进。
此外,徐州市还将棚户区改造作为年度城建重点工程,纳入全市对各区、各相关部门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市棚改办对每个棚户区改造项目进行详细的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建立有效的考核奖惩制度;各区也把工作重心下移,加大对街道办事处的考核力度。
尝到棚户区改造甜头的徐州市,最近又有大动作:上个月10日,徐州市召开全市棚户区改造二期工程推进会,对下步工作进行部署,这项惠民工程还将继续惠及更多居民。
从“茅屋”到“广厦”,新楼万幢平地起,徐州正在实现蝶变。棚改民生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困难群众住房条件,改变了城市面貌,也提升了徐州的城市吸引力,换取了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
记者 李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