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发力中原已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家战略。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角河南省而言,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背负了新的历史使命,迎接着重大挑战。
1 涉及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家发改委一位负责人指出:“必须明确,中原经济区绝不等同于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是河南自己的事,也是涉及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首先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河南是全国传统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第一要义。
二是率先进行“三化”协调发展探索,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的需要。支持河南在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中探索“三化”协调发展新路,如果有所突破,对广大中西部地区将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
三是加快河南发展步伐,最终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四是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支持中原经济区对于加快培育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促进形成与长江中游经济带南北呼应、共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区域,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2 “全链条、全循环” 确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新目标
“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之际,有“中国粮仓”之称的河南也确立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新目标,以期建成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夯实城乡共同繁荣基础。
在《指导意见》中,中原经济区的一个战略定位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要求河南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在河南新近出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扑面而来的是新思路、新理念。规划提出:“积极构建集良种繁育、规模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销售和循环利用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按国家要求,到2020年,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200多亿斤粮食怎么增?河南以“全链条”理念跳出粮食抓粮食。在未来5年,河南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将加快小麦、玉米、水稻的精深加工,力争使粮食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3 探路新型城镇化 中国最大传统农区发展路径之变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新型城镇化是引领,要以新型社区建设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
从2009年开始,被命名为锦和社区的滑县“超大社区”开始建设,这个占地1600多亩的社区,包括了18个行政村,总建筑面积达96万平方米。
在这个巨型生活社区建设的同时,原有的18个行政村也开始了合村、合地。合村:原来占地4251亩的18个村,建成的新社区占地1676亩,节约土地2575亩;合地:通过土地流转,3个月间已经流转土地1.7万亩。合村、合地的前提是确保农民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
滑县实验依然在实验中,这种探索在河南许多地方都在进行,通过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
目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期,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将达48%,有超过千万农民转化为城镇人口,这将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
4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探寻“文化自觉”新轨迹
中原经济区建设明确提出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亿万中原儿女肩负起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使命,努力破解传承和创新两大难题,努力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中原力量。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华夏历史文明创新区的重要使命。为此,河南提出构建以郑州为核心,以洛阳、开封、安阳为重要增长极,以黄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主要文化带,以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各市为节点的“一核三级、两带多点”战略格局。
在此格局中,河南大力实施历史文化传承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要承载地;依托历史建筑群,建设国际一流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建设国家大遗址保护区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力打造展示中原形象、弘扬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对外开放窗口。
构筑凸显中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创新发展区,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不断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关键是要做好传承和创新两篇大文章。让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在新时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让中原文化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组稿件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