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石蕴璞 通讯员 王国强) 今年,我市积极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加大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在旱区大力发展红薯、谷子、花生种植,并建成11个结构调整示范区。
我市丘陵旱地多,但很多地方受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在旱地广泛种植水、肥需求量较大的玉米,收成不稳定,经济效益低。
今年,市农业部门引导各地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合理压缩旱地玉米种植面积,鼓励种植耐旱耐瘠的红薯、谷子、花生等农作物,分别种植红薯50.8万亩、谷子35.7万亩、花生51.3万亩,较去年分别新增5万亩以上。
其中,市财政扶持资金500万元,按照整乡推进、连片发展的原则,选择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乡镇,在红薯、谷子、花生生产上建设了11个高产示范区:在汝阳县城关镇、伊川县鸦岭乡和嵩县九店乡建立3个红薯高产示范区,总种植面积3万亩;在伊川县吕店乡、江左镇和洛宁县小界乡、河底镇建立4个谷子万亩高产示范区,总种植面积5.56万亩;在宜阳县赵保乡、上观乡和孟津县会盟镇、嵩县闫庄镇建立4个花生高产示范区,总种植面积4.4万亩。
各示范区推广优良品种、改变种植方式、综合防治病虫害、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田间应变管理等技术,今年虽面临多种不利气候因素影响,但红薯示范方平均亩产鲜薯仍达1773.1公斤,谷子示范方平均亩产达250.3公斤,花生示范方平均亩产荚果达307.8公斤,亩增效益分别达611.2元、221元和293.4元。
据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压缩夏玉米面积100万亩,新增红薯面积35万亩,总面积达80万亩;新增谷子10万亩,总面积达40万亩;新增花生面积35万亩,总面积达80万亩。在旱作区大力发展耐旱作物,提高农业生产抗御旱灾的能力;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区域,进一步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规模,积极开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间作、轮作试点;以设施农业为重点,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树立高效、现代农业发展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