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定位,以经营品牌的方式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使经济连续21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受到了世人的瞩目。
也曾经历过落魄与彷徨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上海也曾面临发展的窘境:海外和南方城市涌来的商品潮,动摇了上海名牌产品独占鳌头的局面;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下降;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竞争活力的萎缩,使上海退化成单一的工业基地。1982年至1991年,上海GDP的增长速度在l0年中每年都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
浦东“国际牌”震惊世人
1990 年4月,国务院宣布正式开发浦东,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龙头,再次走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21年来,浦东新区以国际化思路结合本地特色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如今的浦东新区区域面积达到12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2万人,GDP占到上海市的26.8%。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浦东成为世博会主场馆所在地。世博会使浦东开发开放又一次站在世界的平台上,围绕建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战略定位,浦东新区在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环境优势、创新优势和枢纽功能、服务功能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揭开了二次创业的序幕。
至此,上海成功地打出了浦东开发“国际牌”,它还要继续塑造自己的城市品牌形象——“国际化大都市”,创造自己的经济奇迹。
内外引资打造经济“双引擎”
经济界人士分析,上海之所以能够保持经济21年的高速增长,是因为外来投资的大举涌入。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906个,吸收合同外资153.07亿美元。目前,上海累计有3.2万多家外资企业。2010年,这些外资企业纳税2528亿元人民币,占全市税收的1/3。庞大的外资有力地促进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上海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热情欢迎外资的同时,上海对内资也抛出了“橄榄枝”。1998年上海向各地在沪企业推出了著名的“24条优惠政策”,郑重提出给入沪企业以“市民待遇”,引发了各地投资者的涌入。目前,上海仅浙江人投资创办的企业已近5万家,其中注册资金200万以上的有2000多家。一大批知名企业还纷纷将集团总部迁入上海。
“国际秀”催化城市品牌效应
从近年来的发展轨迹看,上海无论是在城市功能设施的谋篇布局,还是在细节方面的“国际秀”,均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精明。
上海证券交易市场、钻石交易中心、白银交易市场、黄金交易中心先后在上海成立。上海的金融业对外开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迄今已有的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约占全国总数的1/3。上海金融中心的规模实力、技术水平、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正日益增强。
在大交通上,航运交易中心、浦东国际机场、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线以及投入500亿巨资建设的上海国际深水港,无不透出上海“国际化”的雄心。
此外,上海在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无论是上海《财富》全球论坛、APEC会议、以F1国际赛车场为看点的投资500亿的国际汽车城,还是引发全球关注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处处展现着上海“国际秀”的魅力效益。
“国际秀”的结果是国际化。3.2万家外资企业云集黄浦江畔,全球最大500家企业中的170多家在这里投下巨资。如今,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具综合竞争力的城市。这种品牌效应无不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投资者,成就了上海今日的繁华。
本报记者 孟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