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三教殿后部为戏台,这种形制全国罕见。 |
| 两根立柱支撑大梁,大梁上再架横梁,扩大了室内空间。 |
| 三教殿西墙上绘有壁画。 |
| 圣姑殿琉璃房脊有一人多高,中间刻字依稀可辨。 |
|
常见的旅游书上没有圣姑庙的介绍。后来,我从一本《山西古戏台》上看到了圣姑庙戏台的照片,遂起了前往察看的念头。
圣姑庙在山西晋城高平市西边原村乡上董峰村一个山窝窝里,距洛阳有两个多小时车程。庙门是一座牌坊式建筑,中间门额上书“圣姑庙”三个大字,斗拱下悬匾“万寿宫”。为何一庙多名?据看庙老人说,原来古庙叫“圣姑庙”或“仙姑庙”,是为地方上一位马仙姑建的神祠,后来庙里敬的神像多了,后面扩建了万寿殿,庙宇也叫成了万寿宫,是古庙不同时期的名字。
我走进庙,迎面看到一座金元风格的单檐歇山式大殿,名“三教殿”。三教者,儒释道也,因此殿内供奉三位圣贤,中间释迦牟尼佛,东侧太上老君,西侧孔老夫子。
殿外挂的介绍牌说,该殿始建于元朝,其内保存的壁画和荆桑二梁文物价值极高。我定睛细瞧,那壁画绘得果然好,东墙上完整的一组壁画犹如山西永乐宫壁画中的道教礼仪“朝元图”,两位主神踏着祥云而来,后面众神拥护;西墙上绘的似是民间仙道,有恭敬肃立的,有仓促跑来的,这些人物形象顾盼有神,妙趣横生。壁画线条流畅、色调和谐,除了人物造型缩小,显得气势减弱外,和永乐宫壁画颇有些神似,莫非画匠师出一门?
三教殿的两根大梁十分粗壮,足有一抱粗,据记载为桑木和荆木。桑木长成大树已属罕见,那荆木在我脑中仅仅是编制箩筐的灌木荆条,不知多少岁月才能长成这栋梁之材。三教殿内只有两根立柱(山柱)支撑大梁,正是得力于这两根大梁的粗壮,托架起其他细的梁架,使三教殿的室内空间明显宽敞了许多。这是传统构造法“减柱造”的巧妙之处。
三教殿后的主殿是三间大的圣姑殿。据庙中的元代碑刻记载,仙姑姓马,乃洛州永年人(今河北邯郸人),家传世代行医。相传元代时马仙姑一日忽有所悟,遂能谈天地玄机,知过去未来之事。后来,她驾鹿车云游四方,来到上董峰村一带结庐修行,道行日深,以至“一方之民,奔走奉信,病者得愈,疡者得痊”。直至某一日,马仙姑正襟而“蜕化为仙”,其弟子和信众便修此庙以祀之。看了几块碑文,我推测马仙姑是一位懂得心理学的乡村医生,只是多了一些神神叨叨。
圣姑殿内用神龛隔为内外两部分,神龛里面正中塑马仙姑卧像一躯,头东足西,合目而眠。
传统神庙大都建有戏台,逢大的节日和仙人的生日演戏娱神,同时百姓自己也乐和乐和。常规的戏台或建在庙门前,或建在山门建筑的二楼,朝向主殿,以供神仙们享用这精神大餐。圣姑庙的戏台却别出心裁,挪到主殿三教殿的后面,借着三教殿的后墙,挖掉三教殿的房檐,设台唱戏。这实际就把三教殿当成了戏台的后台,把后面的圣姑殿抬升成为这座庙宇的主角。
儒释道是中华三大宗教学术流派,是华夏文化传统的灵魂,佛祖、老子、孔子地位自然崇高无比。可在这里,建庙人虽然把三教殿摆在首位,高高地捧在天上,却玩得是虚活,而把实际的虔敬奉献给后殿——当地人更为熟悉的小仙马仙姑。圣姑殿两旁配房里敬有关公、魁星、药神、马神等民间著名神祇,哑口无言地为马仙姑当配角。这表面看奇了怪了,其实却正体现了中国老百姓们的务实观,他们高看的、敬重的不是地位高低,不是理论深浅,而是能否给自己带来切身的利益,能否给自己排忧解难。
其实,就宗教信仰而言,乡民们自古至今对理论都是不大讲究的,瞧这三教殿身后的戏台,本是为道教小仙唱戏的,现在却新贴了一排大字“佛光普照万寿宫”,佛道混搭,实用为上。
听,开场锣鼓响起来了,化好妆的演员们乱纷纷进到三教殿,顶多向三位主教道一声“爷们您好,打扰了”,便绕到神像后,穿过两侧的小门,登上戏台,卖力地为侧卧在榻的马仙姑唱念做打起来。
真是一出诙谐剧!一出充满人生智慧的情感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