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1年,物价成为最受关注的民生热点和经济指标。一年间,国内物价有惊无险,显示了调控的“路线图”:既要控制物价波动,又要保障经济平稳发展,同时千方百计为老百姓的“钱袋子”增收。
2011年:物价有惊无险
2011年物价如同“过山车”一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年初4.9%的月度同比涨幅一路上涨,进入5月之后,CPI涨幅迭创新高,直到7月同比涨幅达到了6.5%,创下37个月的新高。最新发布的11月我国CPI同比涨幅回落至4.2%,降幅超过大多数学者预期,全年来看,物价已经成功“稳住”。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此轮物价上涨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大量投放的货币;二是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引发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三是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刚性成本难以压缩。
“难驯”的物价,曾一度冲击人们的CPI承受力。但在适度、有力的调控下,物价走势逐步趋于平稳,尤其下半年以来愈发平缓的态势,让不少产品价格都经历了“有惊无险”。
但不可否认的是,农产品时而卖难价跌、时而供少价涨的“大小年”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物价套住“缰绳”,“软着陆”目标可期
专家指出,中央采用行政性命令和货币政策等多方面手段,从压需求、增供给和减中间环节等多个角度,让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有机交错,达到适度的调控效果。
——压需求。出台一系列措施:收紧货币流动性,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对公开市场操作等。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剑指通胀。
——增供给。粮食8年丰收是很重要的因素,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对农民进行补贴,对农副产品流通环节进行清理,在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上加大投入。
——减环节。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为了解决一些大中城市农产品流通环节和成本增加、“卖难买贵”等问题,将以加强产销衔接为重点,加快建设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同时降低流通成本。
物价仍是“笼中虎”,关键之策“保民生”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初步判断2012年CPI同比涨幅将在3%~3.5%的区间,通货膨胀不会成为宏观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但中长期看,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是2012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调控仍面临挑战——老百姓对于“数字”和“实际感受”之间的矛盾就是挑战之一。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老百姓的感受更侧重于食品价格。因此国家对受物价影响比较大的群体应该有补贴的政策;同时保证老百姓收入的增长,加大在社会保障上的投资力度,“如果收入增速能超过GDP和CPI,老百姓就不会有后顾之忧”。(据新华社上海12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