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国 内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温家宝等赴朝驻华使馆
吊唁金正日逝世
土地闲置满2年可无偿收回
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
改编为总参谋部军训部
“公共焦虑”催生社会管理新思路
进口凯迪拉克SRX汽车 近万辆被召回
不锈钢炊具餐具
新国标发布实施
河南明年起提高土地增值税核定征收率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12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污染焦虑”、“食品安全焦虑”、“拥堵焦虑”……密集出现的“焦虑”牵涉诸多领域
“公共焦虑”催生社会管理新思路
  12月21日,广州市黄埔大道进城方向拥堵的情形。 (新华社发)
  核心提示

  2011年,雾霾天气击中民众“污染焦虑”;食品行业新国标制定引起人们“食品安全焦虑”;“郭美美”事件和“河南宋基会”事件引发“公益焦虑”;“限堵令”与“出行难”带来“拥堵焦虑”……

  这些纠结与争议的背后,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心态——“公共焦虑”。种种焦虑背后,是广大公众对公共事务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和透明的强烈期盼,发出的是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亟须向深层次迈进的强烈信号。

  1  “公共焦虑”频发 折射社会管理之痛

  仅仅几天,“PM2.5”这个环保领域的专业术语变得尽人皆知。“雾天不等于污染天”,北京空气质量“现在与以前比有进步”——有关部门的回应,在网上引来广泛讨论。同样的大雾天,有人看重宏观数据统计,有人突出微观污染感受。民众“焦虑”的背后,公共部门应该怎样有效沟通才能得到普遍认同?

  在诸多知名品牌速冻水饺陷落“金黄色葡萄球菌门”后,新版速冻面米制品国标中将这一项目从“不得检出”改成“限量检出”……关乎消费者健康安全的新国标到底是“进步”还是“开倒车”,谁来化解公众的食品“标准焦虑”?

  连日来,多个省市的血液储备纷纷告急。献血率走低的背后,大众“担心血液被牟利”的心理占据相当大比例。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纷纷出台各种“限车令”的同时,出行难问题没有根本改善,在拥堵的道路和拥挤的公交车间,大家每天都要做“艰难的决定”……

  密集出现的“焦虑”牵涉诸多领域,引发争议之强、对政府部门公共决策的冲击力度之大是空前的。

  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认为:“‘公共焦虑’的蔓延,表明作为社会情绪稳定器的公信力出现了问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公共决策环境恶化,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社会管理能力被不断削弱,最终政府公信力和公众权益也会受到损害。”

  2  “公共责任”意识增强 提升“公共决策”期待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慈善、环保、食品安全等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大幅提高。这既是“公共责任”意识的增强,也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助推器”。

  专家分析认为,转型期的社会中,群众权利意识增强,也变得更“敏感”,会用比过去更高的标准去衡量干部和政府。而表达渠道增多,舆论场域变化,也容易让某些诉求迅速“发酵”。这些资源用好了,公共治理工作的正面效应会倍增;而处理不好,负面效应同样不可小视。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岳经纶表示:“‘公共焦虑’的特点,是责任主体的多元化,相关事务不仅依赖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的决策与管理、服务,也要求每个参与其间的公众个人发挥作用。”

  部分领域公共决策的不广泛,成为“公共焦虑”的主要原因。曾业松说:“公共决策的核心在于公共参与,不能让公众在决策过程中有‘被代表’的感觉。决策的参与面小,就会导致公众对决策结果不买账、不认可。”

  公共决策过程中的不透明,也容易引发“公共焦虑”。

  公共决策的不尽科学,直接刺激了“焦虑”的发生。曾业松认为,微博、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让公众有了更多更主动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但有些机构、官员仍习惯于“捂”、“瞒”的应对策略,导致公共决策机制陷入被动。

  3  深化社会管理创新 给“公共焦虑”安上“减压阀”

  “公共焦虑”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密不可分,考验的是公共决策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公共焦虑”之痛已经在促使一些领域产生新的公共治理思路。

  面对纷繁复杂的公众利益诉求,2011年,我国各地涌现出数万个“官号”的政务微博群体受到公众关注,能够及时回应热点和社会关切,探索建立放手让公众参与的公共决策模式,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成为共识。

  以深圳为例,这座城市在举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没有采取强制性限行,而是鼓励市民“自愿申报停驶”。事实证明,这种放手赋予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公共治理思路,赢得了民心民意,短短十多天里,全市主动申报停驶的机动车逾43万辆,为一座城市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化解“焦虑”,还应当探索推进新的公共信息交流模式。专家认为,在公共事务领域,政府部门应将信息发布模式从以往自上而下的“决定-宣布”模式,转化为多渠道、多层次的“反馈-协商”模式。只有畅通公共信息通道,加强公众“社会心态”建设,才能给“公共焦虑”安上最有效的“减压阀”。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