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1年,中国微博发展走向纵深,政务微博迎来发展元年、微博“围观”揭丑不断、微博公益彰显阳光下的力量、微博实名认证尝试举步……“众声喧哗”的背后,这一年间,微博生态已渐趋多元、丰富、理性。
1 政务微博:亦“萌”亦“亲”的“元年”探索
2011年可谓中国政务微博“元年”。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舆情研究实验室近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1月5日,新浪政务微博总数已达18694个,其中政府机构微博数10023个,公务人员微博数8671个。
“亲,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软件使用熟练不?”今年8月初,外交政务微博平台“外交小灵通”发布的这条“淘宝体”招聘信息,俨然已成为今年政务微博尝试又“萌”又“亲”语体的样板。
在数量增加之外,中国政务微博正从部门“单打独斗”向整合多部门、多地区的政务微博群发展。“北京微博发布厅”整合部分北京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区政府共同上线运行,一个多月内已经整合了42个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政务微博的发展也呈现分布不均匀的情形,目前华东、华南、华北等区域政务微博开通多于中西部地区,微博问政开通情况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等综合发展情况大体一致。
2 微博“围观”:放大镜下不止一个“郭美美”
今年6月,在实名认证的微博中公开炫富的“郭美美”,瞬间成为“慈善不透明”的标签。在持续的外界关注下,中国红十字总会决定将2011年度财务公开,并承诺用两年时间初步实现省级以上红十字会信息公开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努力化解危机。
“郭美美事件”,是2011年中国微博“围观”揭开现实弊端的一例个案,而在微博“围观”的放大镜下丑态尽显的远不止一个“郭美美”。
6月,江苏省溧阳市卫生局局长谢志强误将有自己真实头像的微博当作私密聊天工具、与情人互发微博相约的“微博直播开房事件”,引起大量网民围观并成为一时舆论热点。最终,谢志强被撤销了溧阳市卫生局党委委员、副书记、卫生局局长职务。
一系列的事件让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爆炸式传播的时代里,微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舆论监督,“围观”能够成为社会监督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
3 微博公益:阳光下的“微”力量不可估量
微博也不只是一个“围观”曝光的工具。比“围观”更温暖的力量,是网友在这一年里自发组织起来的各项公益行动,推动了公益文化的涓涓暖流从传统的政府主导型公益向平民公益扩散。
今年3月以来,由民间公益人士组织发起的“免费午餐”计划,通过微博等媒介迅速铺开,募集资金累计超过1000万元,让20多所学校的4000多名小学生陆续免费“开饭”。微博推动民间公益由此广泛推开。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微博公益行动从一开始就注重阳光下的运作。
当然,微博公益行动也并非一切顺风顺水。曾多次参与组织网络募捐活动的深圳网民“瘦虫弱鲸”坦承,网络募捐面临多方面的阻力:没有一个明确的合法募捐主体;善款监管不够透明;网友对善款使用和去向时常抱有疑问……
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师曾志认为,网络公益的盛行说明这种慈善形式在中国社会有一定的市场,对这种新生事物需要以包容的心态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应从立法、行政等多个角度加强对网络募捐的规范,使之趋利避害,真正为民行善。
4 微博实名认证:期待在智慧中前行
12月16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微博中的个人注册信息需要使用真实身份。随后,广东省也出台管理规定,从22日开始,广州、深圳实行微博用户使用真实身份信息注册。
关于微博实名认证的消息,多数网民认为,此举将对微博造谣、言语攻击等会起到较好的打击效果。广东珠海网友“何GUO权”认为,“以后那些买卖粉丝的人遭殃了,僵尸用户少了,造谣少了,被骗者都少了”。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目前网民数量超过4.85亿,在各网站注册的微博账号则达到约8亿个,微博用户每天发布的信息量约为2亿条。
随着微博影响日渐深入,其自身舆论环境也日显复杂。除了屡遭诟病的谣言之外,不负责任的攻击、谩骂,情绪化的表达等现象也大量存在,微博实名认证渐成为一种趋势。新浪、搜狐等多家微博运营商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微博实名注册对于遏制虚假和有害信息通过微博传播、营造诚信健康的网络环境将产生积极效果。
(据新华社上海12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