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2版:文 体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透明·坚守·隐忧
中国运动员夺金领先
新安门球“三喜临门”
《别让老人孤独》受关注
读 家
新书快讯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12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透明·坚守·隐忧
——2011中国文学印象
  核心提示

  2011年是中国文学丰收的一年,众多知名作家的新作在这一年问世,四年一届的茅盾文学奖揭晓,全国文代会、作代会举行……中国文学界坚守着民族文化的一方心灵净土,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进发。

  关键词之一 透明

  作为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2011年夏季揭晓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体现了一种超越往届的程序透明。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最终问鼎。

  本届茅盾文学奖在秉持传统的前提下,对评奖程序、机制等进行了大幅度完善与改革:实行大评委制,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2位评委参与评奖,其中京外评委占六成。在评奖程序上还采用了评委投票实名制,初评、终评一贯制,投票公证制等,评委名单、评选日期、投票结果等都及时公示,体现大奖的公正性和评委的责任意识。

  与此同时,针对参赛作品的“门槛”、“待遇”等也有创造性突破。不仅接纳网络文学参评,鼓励网络文学创作,还首次授予提名作品正式荣誉,向所有参评作家颁发纪念证书,以表达对所有参评作家文学劳动成果的尊重。

  这不仅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届茅盾文学奖,更是微博时代的茅盾文学奖。评奖过程空前透明,也为社会监督打开了一扇窗。获奖作家张炜在回应“作品篇幅过长”等质疑时说:“我觉得有不同的声音,说明很多人在关注,是非常好的现象,非常正常。”

  关键词之二 坚守

  厚重的《你在高原》有450万字,张炜为之倾尽心力,撰写的田野笔记、集纳的民间资料蔚为壮观;刘醒龙多年如一日关注中国乡村教育,《天行者》是献给山村知识分子的一首大地之歌;莫言的《蛙》书写了一位乡村医生的生命史诗;毕飞宇的《推拿》关注残疾人群体,追寻真善美的现实内涵;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讲述几代普通人的心灵之困……

  “坚守”这个词,是茅盾文学奖评委以及诸多文学评论人对中国文学现状的一种描摹。

  茅盾文学奖仅是一个缩影,在2011年,贾平凹的《古炉》、王安忆的《天香》、池莉的《她的城》、范小青的《香火》、格非的《春尽江南》等纷纷问世。

  12月下旬,由《当代》杂志汇集作家、评论家、媒体记者和读者代表投票的“长篇小说(2011)年度五佳”作品,最终归属贾平凹、格非、刘慈欣、王安忆和严歌苓。

  一些文学评论人士认为,贾平凹继《秦腔》之后,并没有“江郎才尽”,新作《古炉》更加扎实,在乡土题材里独树一帜。

  常年坚守在科幻创作领域的刘慈欣,则受到不同年龄段文学爱好者的青睐。11月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仪式上,刘慈欣的《三体3:死神永生》获最佳长篇小说金奖。

  关键词之三 隐忧

  一项统计显示,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的4年间,具有申报奖项资格的中国文学作品就达7800部之多,这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堪称创作数量的飞跃。

  而高产背后,也存在隐忧。一些文学爱好者反映,国内文学界一些50后、60后实力派作家,虽依然堪称当代文坛中流砥柱,但近年创作却“停滞不前”或“自我重复”;70后作家群则依然相对沉默;而80后以及更年轻的写作者着力于青春文学、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体制及评价标准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与对话。在这个读者口味原本就日渐多元的时代,中国文学创作变得更加“众口难调”。

  上海市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所博士贾艳艳分析,为了能对不断变化的时代作出快速反应,当下的文学叙事普遍重视经验层面的求新、求变,这无形中使得文学对现实的把握越来越依赖“猎奇的经验”与“褊狭的概念”,要么是流于表象化的经验碎片堆砌,要么走向娱乐化,成为纯粹的消费品或影视脚本。

  不仅在内容创作上,中国文学在硬件技术上也面临新挑战。2011年,数字化阅读伴随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云技术的普及迅速占领中国读者的视野,传统文学注重的“作家-出版社-读者”的单向传播模式几乎被颠覆。

  值得注意的是,与“数字化阅读”紧密关联的电子书定价、稿酬计算方式、作家维权机制、传统版权与新媒体版权的争议等,已在2011年成为中国文坛的最新热点。2011年早些时候发生的“百度文库风波”就是传统文学与新技术正面“遭遇”的一个经典案例,慕容雪村、韩寒等50位作家对阵市值巨大的互联网运营商,他们呼吁文学原创者在虚拟世界里的权益必须合法化。

  人们呼唤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品力作问世,人们期待更加公正透明、更具互动性的评奖和激励机制孕育一方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学土壤。

  (据新华社)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