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奘故居 |
|
简介 玄奘故里位于今洛阳城东南约40公里的偃师市缑氏镇,主要包括玄奘故居、西原墓地以及玄奘寺。2008年6月,玄奘故里被列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 大师诞生处 屋舍尚俨然
玄奘故里北依景山,南望嵩岳,东南为 (huán)辕古关,西南临近伊阙龙门,原野平坦,河谷纵横,自古便为洛都畿辅之地。1400多年前,玄奘大师就诞生在这里。
玄奘故居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新修的大门为仿唐风格,其上匾额“玄奘故居”四字,出自著名学者季羡林之手。
前院建筑包括厅堂和东西厢房。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厅堂内正中塑有玄奘大师晚年译经像,塑像端庄肃穆,深沉睿智。玄奘像左为其弟子窥基和圆测像,右为其弟子彦悰和道昭像。据介绍,东厢房原为玄奘兄嫂住室,塑有玄奘兄嫂像;西厢房现辟为玄奘业绩陈列室,陈列有玄奘主持翻译的佛经,也有被译为不同文字版本的《大唐西域记》,还有珍贵的玄奘墨迹等。后院正中平台上,供有玄奘大师汉白玉像。
2 西行几万里 译经千余卷
据记载,玄奘原名陈祎,俗称“唐僧”,又称“三藏法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哲学家。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陈祎出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洛阳市偃师缑氏镇)。11岁那年,他到净土寺(在今伊川县白元乡水牛沟村)出家为僧,法名玄奘。
后来,玄奘又前往长安(今陕西西安和咸阳附近)遍访名师,钻研经典。他发觉佛典各自成派,没有统一说法,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探求奥秘,求取真经。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27岁的玄奘踏上了西行取经之路。此后的十几年里,玄奘对佛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带着求到的657部佛典以及一些舍利、佛像起程回国,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抵达长安。唐太宗专门召见了玄奘,表彰他不辞劳苦西行取经的业绩,为他在长安修建大慈恩寺,供他译经和著述。
之后9年里,他译经1335卷,撰写了《大唐西域记》,此书是研究古代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及中亚地区的重要文献,他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玄奘在讲经、译经、传播佛学思想的过程中,创立的慈恩宗(又称法相宗),成为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
3 东南有寺庙 古寺焕新彩
玄奘故居南约800米处为西原墓地,是玄奘父母合葬之地。墓冢呈覆釜形,直径约5米,高约3米。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玄奘陪唐高宗李治住在洛阳,顺便探亲访故。寻得父母坟茔所在后,他亲自祭扫,收捧遗骨,改葬西原。
玄奘寺位于玄奘故里东南约3公里处。相传,玄奘寺初创于北魏时,原名灵岩寺。隋大业年间,幼年的玄奘曾多次到此聆听佛学。玄奘“西天取经”后,人们为纪念玄奘的善行和功业,将该寺更名为“兴善寺”。唐太宗又赐地40顷,敕令重修;武则天赴中岳封禅,途经兴善寺,也赐地百顷,并赐金重修。明万历年间,兴善寺改称“唐僧寺”,前些年,又改称“玄奘寺”至今。
1986年,偃师人民为追思玄奘的事迹,立玄奘故里碑一座。该寺现为一坐北朝南的长方形院落,中轴线上有山门、大雄殿等建筑,靠东西围墙建有厢房。山门宏伟,门楼内东侧悬钟,西侧架鼓。大雄殿建在高台之上,重檐歇山,巍然壮观。东厢房南边为客堂,西厢房北部为念佛堂。为适应我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需要,当地对玄奘故里重新规划,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扩建。
见习记者 肖依斐
记者 鲁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