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津黄河湿地栖息着大量鸟类。(资料图片) | |
核心提示
今天是第16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我市拥有湿地面积近60万亩,资源丰厚,如何让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两相宜?
1 全市拥有湿地60万亩
我市现有湿地面积近60万亩,主要以河流湿地为主。境内的黄河、洛河、伊河、汝河、涧河等河流,都有面积不等的湿地。
孟津黄河湿地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是我市唯一的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地处黄河中游,东连偃师、巩义,西与新安交界,东西长59公里,南北宽0.5公里至5公里,总面积达1.5万公顷。保护区内水域广阔,滩涂很多,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由于地势地貌、人口密度、管辖范围等原因,除孟津黄河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外,我市其他湿地多处在自然状态。
2 保护与旅游形成矛盾
近年,我市保护湿地的力度逐渐加大,不过随着热爱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人为因素成为保护湿地的最大挑战。
黄河湿地管理处工作人员秦向民说,我市的地形地貌决定了人们进入湿地并不难。个别旅游者到湿地随意丢弃垃圾等行为,会对动植物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一些湿地附近的居民会在周围种植农作物,一般大豆、水稻等影响不大,但若种上棉花,就等于在湿地与鸟类之间设置了一道天然屏障。鸟类在棉花作物中既不能自由活动,又找不到食物。
此外,对湿地生态系统危害较大的是偷猎行为,近年来我市加强监管,频频出重拳打击这种行为。
3 保护性旅游开发可资借鉴
目前,相关部门保护湿地的办法除设置观测点、保护设施和安排人员巡护以外,主要通过宣传来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秦向民说,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为我市湿地保护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从外地经验看,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做法值得借鉴。
保护性旅游,就是在严格防止人们进入湿地核心区的同时,在外围区适当开发保护性旅游。保护性措施包括:通过种植多种类植物和农作物的实验区,将这部分区域向社会开放,既可供群众参观了解湿地,又可在获得收益后将资金用于湿地保护,使人与湿地关系呈现良性循环。保护区也可以对赖以湿地生存的动物——水禽、鸟类进行专题研究,对这些动物加以保护,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湿地、了解动物。
记者 马毓鋆 通讯员 王文博
相关链接
湿地:地球之肾
国际湿地公约采用的湿地定义为: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种类型,其中自然湿地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等,人工湿地包括水库、池塘等。
简单理解,湿地更像有着综合功能的“加湿器”,作用却不仅仅是加湿。因具备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及保护海岸等功能,湿地便被人们形象地称作“地球之肾”。
湿地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是居民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在湿地具备的供给、调节、文化、支持四大功能中,供给功能最明显,除作为水源外,还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鱼、虾等食物来源。世界鱼类总产量的2/3和世界半数人口所食用的大米均产自湿地。
湿地的调节气候功能同样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深刻影响。被湿地围绕的某个区域气候,既不会像沙漠气候那样干燥,也不会像沿海气候那样潮湿,让人有种舒适感,而这些只是湿地的部分功能。(毓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