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国已建成逾16万条全民健身路径。散落在公园、社区的体育设施,大大方便了老百姓在家门口锻炼身体。然而,不少地方存在全民健身路径“重建轻管”现象,一些户外健身设施建成后“一年新、两年旧、三年残”,不仅公共服务效益打了折扣,也影响了全民健身工作的整体形象。
一些地方的全民健身路径设施“短命”,或许有器材本身的质量原因,也可能有市民使用不当的因素,但说到底,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才是根源。
依据《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全民健身路径实行“谁受赠谁负责、谁受赠谁管理、谁受赠谁维修”的原则,即全民健身路径应由所在社区和街道负责维护与查验,并指导居民妥善使用。然而,现实情形却是社区和街道受人力、经费所限,无法保证专人专职管理,健身路径往往是用得多、管得少。缺乏日常维护和保养,使用寿命自然大为缩短。
确保全民健身路径持续健康运转,除了呼吁广大市民共同爱护和监督,加强管理更重要。如何管,相关部门似乎都有自己的“难处”。其实,问题还是出在管理者的思路和方法上,只要是从群众利益出发,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全国现已有超过70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主管部门不如在他们身上多做些文章。
健身路径进社区,是造福老百姓的民生工程。只有管理好、维护好健身路径,才能真正做到惠民、利民、悦民。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