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消除重大火灾隐患,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马屯村:“骑在鼓上的村子”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2 年 3 月 7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乡镇行之偃师缑氏①
马屯村:“骑在鼓上的村子”
  马屯村人制作的“天下第一鼓”。 (资料图片)
  开栏语

  洛阳有143个乡镇,分布在平原、丘陵、山地。这些乡镇乡情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也有着各异的风俗人情。为了让读者对这些乡镇有更多了解,更加热爱家乡,本报今起开设“河洛乡镇行”栏目,对这些乡镇的乡情、经济文化特色一一介绍,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近日来到第一站——偃师市,到缑氏镇马屯村采风。

  ■往事如烟

  相传,唐朝时期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经商的马姓回族人随之而来,因人口逐渐增多及躲避战乱,迁至滑城河东西两岸,凿洞而居,形成了早期的马屯村。

  马屯村制鼓的历史相当久远。由于自古有养殖、宰杀牛羊的传统,皮革业在马屯村兴起较早,解放前就有村民在自家制作大鼓。

  “那时候主要是周边舞狮表演团队有需要用鼓的,来请村民帮忙加工,用的原料是本地产的,量很少;用的工具是家常使的,也笨得很,造出来的鼓一般都是六七十厘米大小,比较单一。”村党支部副书记马教坡说,制鼓数量大量增加,是在1978年以后。随着马屯村制的鼓越来越多,卖得越来越远,马屯大鼓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看到制鼓能挣钱,村民们纷纷效仿,制鼓业逐渐发展成村里的大产业。别看马屯村村子不大,却生产了全国近八成的大鼓。

  ■人文自然

  马屯村位于缑氏镇东4公里的白云岭上,耕地面积1780亩,是全洛阳市最大的回族居民村。全村共有10个居民组,村民500多户、3000多人。

  相传明朝末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姚姓与马屯马姓两家在红土沟相识,后结为儿女亲家。遇战乱迁至娘家马屯居住,从此姚姓在马屯定居繁衍,这段历史成为回汉通婚的一段佳话,也是回汉民族和谐相处的历史见证。

  回民有养殖牛羊的习俗,而马屯村却成功地延伸出制鼓的行当。如今,从事和制鼓相关行当的农户占到全村的半数以上。相当一部分村民靠着制鼓走上了致富路。制鼓也成了村子发展的支柱产业。

  说马屯村是“骑在鼓上的村子”,一点都不为过。

  ■今日马屯

  近日,我们来到马屯村,刚进村子,便见一块空地摆放着几摞红色的腰鼓。沿村道前行,路灯的灯杆上全是“先锋鼓乐厂”的广告幅。先锋鼓乐厂就在路边上,在一座颇有气派的大门前,一幅大广告牌上“天下第一鼓”的照片引人眼球。

  “那大鼓是为湖南旅游节开幕式暨南岳衡山国际寿文化节活动制作的,直径有3.5米,是目前最大的鼓,还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先锋鼓乐厂的负责人自豪地说。

  厂子前院的空地上摆放着一座三四米高的铁架,上面有滑轮和绳索,铁架下面的水泥地上,钉在地里的铁钩排成大小两个圆圈,据说这是为了做大鼓时方便来回翻面。后院是工人工作的地方,做鼓圈、鲜皮加工、上鼓面、钉把手等各道工序都在这里完成。

  该负责人说:“现在我们生产的鼓直径从13厘米到3.5米不等,腰鼓、堂鼓、花鼓、架子鼓等各种类型、各种型号俱全,现在利用机械,雇上十几个工人,一天能做成几十面鼓。”

  以先锋鼓乐厂为代表,马屯村较有规模的鼓厂还有三四家,大小鼓厂有30多家。订单多的时候,大厂每天要组织几十个工人加班加点。有时大厂忙不过来,还会把一些订单外包给其他村民。

  马屯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懂些制鼓的手艺,可承担制鼓加工业务的农户或家庭作坊有200多家。此外,与制鼓有关的周边产业也得以发展。专门加工销售鼓面皮料、鼓圈以及其他小配件的小厂或家庭作坊加起来有150家左右,全村从业人员近半数。

  目前,马屯村的鼓厂、乐器商店已遍布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兰州等全国各大城市。鼓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的部队、学校、文艺团体和城市社区,还远销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法国、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被同时擂动、震撼全球的2008面直径1米的大红鼓,就是马屯村制作的。

  如今,马屯村制鼓业年产值达2500万元,并成为缑氏镇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之一。2009年,马屯村被评为洛阳市十大文化产业示范村。目前,缑氏鼓业已向市里申报文化产业项目。不远的将来,这里将规划建设一座制鼓产业园。         记者 石蕴璞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