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弃的广州纺织机械厂,成了设计师、艺术家、专业模特、时尚人士向往的梦工场。 记者 曾宪平 摄 |
|
本报记者 孙自豪
鱼翔浅底,花团锦簇……考察团成员陶醉在温馨的东濠涌畔,久久不愿离去——从这条河渠的变迁,我们看到了广州市的华丽转身。
全长5公里的东濠涌,北起麓湖,南衔珠江,是明清时期广州的护城河,曾担当广州交通航道及城市排水渠道的重任。近代特别是前些年,由于源头植被被破坏,流域内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流入,东濠涌遭到严重破坏,渠道淤积、水质污染、臭气熏天,两岸居民苦不堪言,不少家庭常年不敢开窗户。
发展是为了生活更美好,城市病也绝非不治之症。
2009年年初,广州开始铁腕治水,剑指120多条河涌。针对东濠涌,广州市启动了调水补水、水质净化、景观堤岸、配套停车场、机电安装、两岸建筑物立面整饰等八大工程。
过程不细说,我们且看结果:目前,东濠涌水质已达到国家地表水四类水质标准和无色、无味、清澈、可触摸、无害皮肤的效果,实现了城市中心水环境的良性循环。文化建设也贯穿了河涌治理全过程,挖掘水文化、桥文化、石文化、广府文化、名人文化等人文历史内涵,擦亮了“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品牌,大大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
这,就叫转型,从一味地加速度、涨数字转向不以牺牲环境和生态的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继而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这,就叫升级,品质更高,质量更好,实力更强。
珠三角之行,转型升级的概念在考察团成员脑海中一次又一次被强化。
佛山是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素有“南国陶都”之称,但陶瓷业的高能耗、高污染也曾带来一系列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2006年年底,在“宁掉几百亿的GDP,也要把环境搞好”的决心下,佛山打响了一场“赶走污染,以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战役。
2007年以来,佛山关停转移了300多家中小陶瓷企业,保留的60余家重点陶瓷企业也全部实现清洁生产和生产工艺再造,原先的生产基地变为总部、会展、研发、物流和信息基地,陶瓷产量减少40%,产值、税收增长33%,能耗下降25%,排放的二氧化硫减少20%。
随着环境的明显改善,美国旭瑞、美旗物流、汇丰、友邦保险等一大批高新产业项目不断涌入佛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腾笼换鸟”大获全胜。
废弃的旧厂房,悄然变成了广州T.I.T创意园。
广州纺织机械厂成立于1952年,经过多年的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全国100家重点纺织机械器材生产企业之一。后来,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生产经营严重下滑,2004年起生产大幅萎缩。2007年7月,根据广州市政府“退二进三”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广州纺织工贸集团经过精心研究、反复论证,在纺织机械厂原址启动了创意园建设。
老厂停产了,老厂房却走向了新生。经过18个月的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巧手改造,昔日满地油污、机器轰鸣的厂房,实现了从生产纺织机械到输出时尚创意、从纺织老厂房到时尚创意园的美丽蜕变。如今,创意园成了设计师、艺术家、专业模特、时尚人士向往的梦工场,成了以广州2000多年历史积淀与服装文化底蕴为背景,以服饰、时尚、创意、文化、艺术为主题,以设计研发、产品发布、信息交流、专业培训等多功能服务为纽带的创意产业园。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