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农民群众而言,这个“粮”就是就业。稳定的就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个家庭基本生活的保障,更是一个地区长治久安、稳定和谐的基础。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群众就业是根本,正如市委书记毛万春所说:“所有进社区的老百姓,都得有就业的门路、就业的渠道、就业的办法、就业的岗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就业问题,不少地方先行一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造了不少好经验。
许昌市长葛市古佛寺新型农村社区与众品公司合作,将腾出的耕地交由众品公司做种植基地,将节省出来的建设用地交由众品公司建养殖基地、产品初加工基地,基地加上社区规划的农贸市场和商业服务网点可安置劳动力1000人。
新乡市新乡县古固寨镇按照“一企一集团,集团建成园”的思路,规划了3个产业园区,共入驻企业28家,安排5300余名农民就业。
我市伊滨区和谐社区把节约出来的3600多亩土地,通过“三篇文章一起做”等途径流转给企业,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开发生态旅游,并安排社区农民进入企业就业。
这些探索和经验,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要解决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群众就业问题,必须构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让农民群众有恒业、恒心,才能“既不离乡又不离土”,“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这些探索和经验,让我们理出这样的思路:我们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有产业集聚区的强力支撑,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条件,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在促进社区农民就业方面,别的地方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而且应该做得更好。
这些探索和经验,让我们树立这样的信心:学习外地,着眼洛阳,立足实际,用足优势,彰显特色,多策并举,务实求效,就一定能解决好“新农民”的就业问题。
道理明了,思路清了,信心有了,关键在做。
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会捕鱼,才能捕到鱼;有了金刚钻,才能揽得瓷器活。要利用洛阳职业培训等优势,加强社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教会农民“渔”的本领,从而捕到更多的“鱼”。
既要授人以“渔”,更要予人以“海”。这个“海”,既是就业门路,更是自主创业。要在统筹解决好就业问题的同时,引导更多的“新农民”汇入全民创业的洪流中来,一人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为洛阳注入新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
“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两千多年前,老子关于和谐家园的描绘曾令人憧憬不已。只要我们落实好“就业为本”的基本要求,就一定能达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至治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