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2版:要 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沿着焦裕禄走过的路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3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沿着焦裕禄走过的路
  今年春节期间,杨奎烈(左)拖着病体来到制氧机安装现场。
  任沁新(左)陪王洛勇探望杨奎烈(右)。
  杨奎烈激情飞扬地指挥大合唱。
  (上接01版)

  2004年以后,公司技改项目特别集中。同学聚会,十回有八回都是大伙儿等杨奎烈一个人;到了聚会地点,杨奎烈总是一边跟大伙儿叙旧,一边不停看手表。徐来平说,没有人逼着他非得去动能生产现场,可他心里总放不下,要么是项目正在抢修离不开人,要么是电缆正在敷设不能出偏差。杨奎烈总是说:“企业能有今天的好局面不容易,咱忙点累点没啥!”

  徐来平说:“奎烈不在了,我总想对老天喊一嗓子:同学们想你呀!你是把自己烧成了一块砖,结结实实铺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上了啊!”

  “每天进步一点点,功到自然成。” 他虽不是科班出身,但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带领团队创造了中信重工电气安装史上的一个个奇迹。

  动能供应涉及水、电、风、气,承担着为工业生产“输血”的重任。在大学,动能管网建设是一门相当复杂的专业。对于只读了3年企业职工大学管理专业的杨奎烈来说,尽快从外行变成内行是当时最大的挑战。

  “半路出家”的杨奎烈买来专业书籍,一有空就钻研;日常施工中,他不懂就问,问老师傅、问技术员,争取“每天进步一点点”。

  能源公司大小管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这些管线仅输送的气体就有十几种,有氧气、二氧化碳气、丙烷气、氮气、氩气等。几万米管线在车间与车间、分厂与分厂间盘桓进出,要想分得一清二楚不是一件容易事。

  杨奎烈有句口头禅:“功到自然成。”凭借仔细的观察和长期的积累,最终他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了一个“影像库”。只要一闭上眼睛,公司各种动能管线的走向、位置和路径立刻在大脑中清晰地浮现出来。

  从一名普通工人干起,杨奎烈以勤奋和坚韧留下一行踏实的足印:1988年,就任动能管网车间党支部书记;6年后,升任气体厂厂长;1995年,担任能源供应公司工会主席;2008年,成为中信重工能源供应公司经理、党委书记……

  2007年,中信重工能源供应管道开始施工。当时制定了两套施工方案。第一套方案立足“新重机”工程实际需要,管道口径较小,施工周期短;第二套方案考虑企业未来生产能力增长,管道口径大,施工周期长。

  究竟选取哪一种方案,杨奎烈与“新重机”工程指挥部的专家产生了严重分歧。杨奎烈认为,抢时间,抢市场,才是“新重机”这个庞大工程的关键,架设大口径管道没必要。老专家们很不理解:“奎烈呀,你们搞能源供应还怕管道口径大?”

  杨奎烈深深知道,一旦管径超过一定范围,给公司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投资的剧增,而且还可能因此延误工期。讨论陷入僵局时,杨奎烈斩钉截铁地表态:“出了问题,我负责!”众人被他打动了。杨奎烈的方案不但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施工难度,还整整抢出了4个月时间,为“新重机”工程重型冶铸工部早日出钢创造了条件。

  “新重机”工程管道通气后,老专家李道同对大家说,奎烈较真儿,但这是一种科学精神。当时很多人不知道,为了论证这个方案,此前他仅组织人员对旧管道进行耐压试验就整整搞了一个星期。

  技改项目多,从立项到设备采购,再到工程实施,杨奎烈一项不漏坚持全程跟踪。在他办公室的电脑里,存了几千张自己拍摄的“新重机”工程电气安装过程资料照片。他说,只有全过程参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管理好、维护好动能设施。

  在“新重机”工程能源工程建设中,越是“危、重、险、急”的任务现场,越是少不了杨奎烈那坚定的身影。他总是站在最前面高喊一声:“兄弟们,跟我上!”

  “新重机”工程也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工程。敷设比胳膊还粗的电缆,需要20多人人拉肩扛步调一致地在地沟中上上下下。每次,杨奎烈都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电缆一次次硌破了肩膀。一旦发现电缆方向稍微走偏,他立刻要求重来。他对大伙儿说:“我比你们还急,但这埋在地下的电缆不能有丝毫马虎,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不能留遗憾!”顶着严寒、冒着酷暑,杨奎烈和工人们硬是一寸一寸地为企业敷设出了一条14公里长的“电力动脉”。

  位于宜阳县的“新重机”工程重铸铁业工部供电施工也是一场硬仗。寒冬腊月,杨奎烈在现场步测线路方案。怎么尽量少占耕地?怎么为企业节约资金?每条线路正式敷设前,他都要沿着走向从现场到电厂来回走三四趟。送电前夕,深更半夜了他还在工地。“今天不走了,和弟兄们凑合一宿”。眼前是一片河滩地,没有民房,他就和几个员工住高压间;没有床,地上铺张硬纸板挨到天明……

  伴随 “新重机”工程竣工投用,杨奎烈和他的能源公司团队创造了中信重工电气安装史上的一个个奇迹:敷设高压电缆13900余米,总重近8万公斤;安装设备119台(套),总重17万余公斤;建成省内容量最大的110KV等级“中信变电站”,企业供电能力提高2.3倍;102高压间及时投用,18500吨油压机大件合浇顺利完成……

  在杨奎烈的心中,装着太多的企业利益和职工情谊,却从没有自家的私利。他弥留之际说:“我没有任何个人的遗憾,就是不能再跟大家一起干了。”

  在杨奎烈的心中,装着太多的企业利益。

  公司进行电力系统智能化改造需要购进大量设备,不少客户都急于结识他。一天,一位客户来访,临走时说他有几本书明天让人捎给杨奎烈。第二天,果真有人送“书”来了。杨奎烈打开纸包一看,全是百元面额的钞票。送“书”人转身要走,杨奎烈把他叫住:“你立即把钱拿走,不然我就报警了!”来人无奈,只好拿走了。

  采购设备,杨奎烈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不一定买最便宜的,质量好、不出故障、维修方便才是最省钱的。如今,公司7个高压间已改造完毕5个,为“新重机”工程及时提供了高质量、高安全系数的电能;供电系统实现智能化,彻底改写了公司动能监控全靠电力调度员“疲于奔命”的历史,全电脑监控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

  在杨奎烈的心中,也装着太多的兄弟情谊。

  厂东空压站新安装了一号空压机,管道对口时稍有偏差,未达到90度,不细看几乎察觉不到,但这没能瞒过杨奎烈敏锐的眼睛:“这是咱管网人干的活吗?”面对一脸严肃的杨奎烈,动能管网车间主任席建明的脸上很挂不住。第二天,杨奎烈又到了现场,看到一根根管道横平竖直,整齐划一,他满意地对席建明说:“这才是咱管网人干的活!”职工李强说,杨奎烈脾气耿直,如果发现谁工作没做到位,他上去就是一顿狠批。“不过,批评完了、改正了,大家还是好兄弟”。

  公司改造重型清理跨时,施工现场气体管道多,高高低低、起起伏伏,操作者窝在狭小空间内作业,连转个身都困难。进场施工前,杨奎烈总是把所有作业点逐一检查一遍,确保没有安全隐患后才让大家上岗。

  地处公司厂区西北角的102高压间一直没有通暖气,十几名职工在此值守,冬季滴水成冰。杨奎烈多次找有关部门申请特批一条连接高压间的供热管道。从这里到厂区最近的供热点,连接管道至少长达两公里,一些人说不划算,但杨奎烈反驳说:“企业发展的目的不就是让职工工作、生活得更舒适吗?不把职工的事挂在心上就不配当干部!”最终,这条公司单户最长的供热管道在去年冬天接通。

  2009年2月,“新重机”工程宜阳重铸铁业110KV变电站开工。为保证设备顺利安装、按时送电,工人被安排在现场吃住。当时正值寒冬,工人的住所里没有任何取暖设施。杨奎烈看着心疼,马上派人买回厚厚的棉被褥,给工人们铺好。施工期间,他经常利用下班时间赶到工地查看,每次去他不是给同志们带条香烟,就是给大伙儿拎几只烧鸡、切几斤牛肉。

  每年的职工体检,杨奎烈都十分惦记大家的体检结果,尤其是对查出疾患的同志,他都会非常认真地询问详情,催促医治,并交代职工所在部门领导多加关注,安排工作时适当照顾。

  2007年,通讯科科长李生武因脾坏死严重肝硬化伴腹水住院,杨奎烈多次到医院向医生询问他的病情和手术方案。李生武动手术那天,杨奎烈带领公司所有部门的干部守在手术室外,直到看到李生武平安地从手术室出来后才匆匆赶回厂里。在生产会上说起此事时,他哽咽地告诫大家一定要注意身体。

  李生武后来回忆:“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的病会有什么结果,是细心的杨经理事前了解到我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才叫同志们都过来陪陪我的。”术后第二天,李生武醒来睁眼看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杨奎烈,当时他如同见到亲人般泪水止不住往下流。留院观察的那几天,杨奎烈每天再忙都要到李生武床前看看。李生武说:“有这样的好领导,我没理由不干好工作!”

  在杨奎烈的心中,却从没有自家的私利。

  杨奎烈一生没住过新房,一直住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一套小单元里。

  杨奎烈的妻子是普通工人,1999年企业困难时期成为最早一批的下岗职工之一。直到去年12月退休,她一直没有再安排工作岗位。

  杨奎烈唯一的儿子在北京打工,后来因为照顾病重的他而失去了工作。

  公司董事长任沁新与杨奎烈既是同事又是同学,有着30年的手足之情。杨奎烈弥留之际,任沁新曾握住他的手问:“奎烈,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他虚弱地摇摇头:“我没有任何个人的遗憾,就是不能再跟大家一起干了。”

  在人们眼里,工作似乎是杨奎烈生活的全部。其实,心里敞亮、铮铮铁骨的杨奎烈,是个多才多艺、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杨奎烈曾说,党员领导干部要做道德上的高尚人,因为走向腐败的干部,多数都是从不能洁身自好开始的。“保持情趣健康,把好兴趣关,才能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操守”。

  他生前有两大爱好,一个是吹小号,另一个是钓鱼。

  杨奎烈是公司乐队的首席小号兼指挥。朋友曾给杨奎烈拍过一张特写:他一身笔挺的西装,在舞台上激情飞扬、神情陶醉地指挥百人大合唱。

  杨奎烈同时还是公司阳光艺术团的艺术总监。当过兵的他,唱起那首《小白杨》,饱含深情、音调高亢,让人百听不厌;用日语演唱《北国之春》更是他的一绝,每次都是单位联欢会上的压轴戏。

  在工作上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杨奎烈,对钓鱼也很在行。儿子杨庆飞说,爸爸经常绘声绘色地给他讲钓鱼过程,如何收竿、放饵,怎样挑灯夜战,如何被蚊子叮咬,等等。杨庆飞说:“他从来不吃鱼,却一生钟爱钓鱼,就为了追求鱼咬钩那一瞬间的快感。爸爸非常热爱生活,也很会生活。”

  杨奎烈还热爱摄影。他用那部佳能50D拍车间、拍工程、拍职工、拍企业的一草一木。影友孙锡峰说,为了拍好黄河湿地冬天的残荷,奎烈老兄甚至不穿皮裤就直接跳进了冰冷的水里。

  杨奎烈经常说:“要热爱生活,不能整天总绷着一张脸,要把工作当做乐趣,要用工作充实生活。做人就得有一种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家庭生活中,杨奎烈也颇富情调。每逢去外地出差,杨奎烈总要挤出时间给妻子捎件小礼物;哪天厂里的活提前忙完了,他都会晚饭后陪妻子上街散散步;双休日有了空闲,他也会扎上围裙,给家人做一道自己最拿手的日本料理……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他说:“人活着不工作,活着还有啥意义?不让我干工作,我比死还难受!”

  自从2005年参加过一次公司组织的体检后,他就再也没有全面体检过。此后,公司每年给职工例行体检,他都是偷偷把体检表塞进办公室抽屉里。有一次腰部疼得起不了床,他还安慰家人说,估计是在部队挖土方落下的老伤。

  2011年5月27日下午,天气闷热。杨奎烈和副书记孙锡峰到现场了解能源生产运行情况。转完最后一个泵房回到办公室,杨奎烈忽然浑身乏力,一下子瘫坐在了沙发上,他面色苍白,满头大汗,让孙锡峰和进门汇报工作的输配电车间主任翟新安吃了一惊。

  孙锡峰提出赶紧去医院。杨奎烈摆摆手说:“可能是低血糖吧,没事。”他迅速振作了一下精神,开始听汇报。40多分钟后,杨奎烈的脸色越来越不好,他真的支撑不住了。听到孙锡峰联系公司医院的急救车,杨奎烈艰难地叮嘱:“急救车来的话,一不要鸣笛,二要从最偏僻的公司6号门进厂。”

  他怕惊动公司领导和在岗职工。

  一个小时后,公司医院给出了杨奎烈的彩超和CT结果——腹腔中的肿瘤已经有鸡蛋大小,并开始出血,癌细胞在向肺部和肝部蔓延!杨奎烈住进了解放军150医院。专家会诊后感叹说,这个人太坚强了,按照现在的情况,至少在3年前他的肝部就有痛感了,但他却坚持到了现在。

  “奎烈,我对不起你!”闻讯赶来的公司董事长任沁新内疚地流下了眼泪。3年前,那可是“新重机”工程的攻坚阶段啊!杨奎烈说:“你别难受,人活着就几十年,就得干点事。我的病我知道,让我在病床上等死,比死还难受。咱不这么干,公司也发展不到今天啊。”

  听说杨奎烈住院,公司的很多干部职工都要来看他。杨奎烈说:“转告大家,要研究工作的可以来,一见我就掉眼泪的趁早别来,我老杨没问题!”

  能源公司副经理袁广收是拿着一摞子文件资料走进病房的。他和老杨早达成了默契——只说工作,不谈病情。那天,他俩就在病床边摊开资料,再次研究了为18500吨油压机专配大截面切割机的动能供应问题……

  6月2日一早,杨奎烈又躺不住了。

  “新重机”工程核心装备,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油压机和750吨·米锻造操作机即将正式投产,他关心的是油压机的电力供应和能源管道有没有问题。一上午他打了近20个电话要求回公司,公司不同意。医生也劝他说,你现在打个大喷嚏都可能发生腰椎骨折,更别提坐车颠簸了。但最后还是扛不住他的倔劲儿,无奈的医生给他搞了个支架,从腰到颈椎都护上。就这样,“全副武装”的杨奎烈又回到了“久违”的生产现场。

  18500吨油压机热负荷调试成功,锻件首锻成功,油压机连续稳定运行……一条条喜讯,一次次告慰着杨奎烈的病体,他似乎康复得很快。6月底,在杨奎烈的反复要求下,医院给他办了出院手续,让他回家静养。但杨奎烈在家里怎么都“静”不下来。每天他都趴在出租车后座上叫人把他拉到公司,下了车还和往常一样巡视一遍管网,直到负责照顾他的人不停催促,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厂区。

  杨奎烈清楚地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要充实地活好每一天。

  2011年12月18日,杨奎烈因为肝出血再次住进150医院,开始24小时输液。这时,他的脸已经发黄,肺部感染点增加。然而,就在两天前,他还坚持着到能源公司参加了生产会。

  这是杨奎烈最后一次参加生产会,生产科科长赵宏伟讲述了那天下午的情形——

  当天议的是一拖煤气切换。杨奎烈听到一半出了会议室,好大一会儿没有回来。赵宏伟不放心,在三楼走廊找了几个来回,最后在男卫生间里发现他一手扶着门框,另一只手攥拳使劲抵着肝部,额头上全是豆大的汗珠。在赵宏伟的搀扶下,他一步一挪地回到会议室,坚持安排完工作才离开。

  杨奎烈的“玩命”,让主治医生马波既生气又感动。他说,就是那股一心工作的劲头在支撑着这个病人,换做一般人,早就垮了。

  2012年春节前夕,中信重工氧气供应面临“断炊”。公司紧急决定新上一台800立方米/小时制氧机。但设备制造厂家也要过年,无法派出安装队伍,只能来一名技术员现场指导。能源供应公司决定自己组建安装突击队。

  干了30余年能源供应的杨奎烈心里最清楚:没有充足的氧气,热加工就没法开炉,毛坯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那几天,杨奎烈在病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制氧机的位置安排在哪里最合适、管道在哪两根柱子间通过最安全……“不行,我得去厂里看看!”那是除夕下午,杨奎烈支走妻子,又趁医生护士不注意,溜出医院,拦了辆出租车赶到了制氧机安装现场。

  “经理,你怎么来了?”看着明显消瘦的杨奎烈,突击队队员们心里一阵阵刺痛。

  “也算我一个,我还是能源公司的一员!”杨奎烈笑着说。

  大家拗不过他,让他在现场看着弟兄们干。就这样,杨奎烈兴高采烈地在设备旁当起了“参谋长”,一直和职工们忙到晚上6点多才被强行送回医院。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也就是在杨奎烈离世前第47天到第38天的10天时间里,他竟背着家人和医生,先后6次来到能源公司制氧机安装现场。事后,医生和家人埋怨时,他说:“人活着不工作,活着还有啥意义?不让我干工作,我比死还难受!”

  2月1日,大年初十,脸色蜡黄的杨奎烈最后一次出现在制氧机旁。他虚弱地说:“这个年你们过得太辛苦,我再来看看大伙儿。”从不吸烟的他,边说边从外套兜里掏出两盒中华牌香烟,一根根散发给现场的施工人员。烟点着了,大家眼中泛着泪光,他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向兄弟们诀别啊……

  2月8日中午,制氧机顺利出氧了。消息传到医院,已经虚弱得抬不起胳膊的杨奎烈声音微弱地说:“出氧了,多好呀!我们生产有保证了……”

  住院的日子里,杨奎烈躺在床上,一有空就给公司领导发短信,最长的短信有千把字,从技术到生产,从人才引进到干部培养,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尤其是对“新重机”工程完工后如何降低成本、发挥效能,又提了许多建议。

  电视连续剧《焦裕禄》剧组去年在中信重工公司拍摄时,听说了杨奎烈的事迹。焦裕禄的扮演者王洛勇专门来到杨奎烈的病床前探望,“如果我提前来看你,焦裕禄我会演得更好”。

  临终前,杨奎烈委托家人转告公司领导:“后事一切听从组织安排,没有任何个人要求……”

  3月9日11时38分,在与病魔顽强抗争同时也坚持工作了近10个月后,杨奎烈闭上了眼睛,带着深深的眷恋,永别了他深爱着的企业、工友和家人,享年58岁。

  沿着焦裕禄走过的路,杨奎烈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他用自己的一生朴素地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人为谁而活着”、“人该怎么活着”。

  这是历史的巧合。都曾在洛矿工作,都是身患肝癌,都是累倒在岗位上,都为工作、为事业奉献了自己。杨奎烈有着和焦裕禄一样的“履历”。

  这是历史的必然。当杨奎烈以焦裕禄为榜样,从焦裕禄精神这座精神宝库汲取动力,全心全意奉献企业时,他的生命便注定要融入焦裕禄精神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洪流中,成为当代党员干部的又一楷模。

  30多年来,杨奎烈一直仰望着焦裕禄这座丰碑,把坚守崇高信念与追求人生充实、快乐、幸福统一起来,把奉献作为使命、习惯和生活方式,把一个共产党员干部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光彩照人。

  中信重工公司笔直宽阔的焦裕禄大道对面,巨幅标语牌上写着“新时期、新工人、新飞跃”。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焦裕禄精神生生不息。

  沿着焦裕禄走过的路,不仅仅是杨奎烈,更多的人在阔步前行!

  

  【后记】

  杨奎烈走后,同事们打开他的办公室,为他整理遗物——

  办公桌上有一个私人便笺簿。里面的一页纸上他工工整整地写着:“有信心、有勇力、有办法、有能力。经济运行就是要体现价值创造力”、“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要把麻烦推给别人”等自勉的话语。

  靠墙的书柜里,一本显然是经常翻看的书斜靠在一堆资料边,书名是《责任心是金》。

  杨奎烈逝世后,一位工人诗人为他写了一首诗——

  杨经理属马;

  在工作中,他是匹攀登向上、奋斗创新的烈马;

  在干部中,他是匹温良恭谦、鞠躬尽粹的好马;

  在生活中,他是匹充满爱心、广受爱戴的宝马;

  在中信重工,他更是匹践行并承载着焦裕禄精神的奔马;

  骏马踏花而去,留下一世芬芳……

  (本文图片均由中信重工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