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员们正在认真排练。 |
|
昨日,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开幕式排演进入现场合成阶段,5000多名参演人员在灯光、音响等设备配合下,登上舞台倾情演绎,展现出美轮美奂的巨型牡丹造型。
5000多名演员如何“舞”出一朵牡丹花的美丽?排练过程中,又会经历怎样的艰辛?近日,记者走进我市几所高校,探访了部分参演的老师和同学。
“花蕊”、“花瓣”网格化定位
在洛阳师范学院的舞蹈排练厅中,几十位同学舞动着飘逸的水袖,展示出优美的舞姿,宛若飘落凡尘的仙子。指导老师说,学校此次参与开幕式舞蹈表演的学生有120余人,正式演出时,他们的位置就在场地的中心舞台——“花蕊”上。
在河科大和洛阳理工学院校园内,“牡丹”的“花瓣”此时正分散在学校的各个角落紧张地进行着排练。“他们这样化整为零分散排练,已经一个多月了。”河科大团委副书记任洋说。
此次参演的河科大大一新生毛赵玉洁说,到时他们将分布在中心舞台周围的附属舞台“花瓣”中,其表演将贯穿开幕式的整场演出。其中,有一项表演是每人手持一盏特制的灯,伴随中心舞台的演出适时呈现出多种颜色变化。
学生手上的一张舞台示意图引起了记者注意:一幅巨大的牡丹花图案上,各个“花瓣”中密密麻麻地标示着一个个的小格子,每片“花瓣”被一一分解。“这些小格子代表着演员们的定点表演位置,每个花瓣根据导演的安排进行排演。”毛赵玉洁说。
穿针引线小导演
几千人的排练如何组织?这就不得不提到小导演。
所谓小导演,是在导演和演员之间起到上传下达作用的人。庞大的排练任务经过层层分解会传达给每位小导演,他们既是参演者,又是组织者。
导演组会先组织小导演进行培训,教授下一步排练内容。小导演们听音乐前奏、找节拍,把握动作要点、队形变化,然后回到“花瓣”中间,给他们一一传授。
“‘花瓣’的分散排练多亏了小导演,小导演决定着每一组排练的质量。所以每个小导演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不仅要求乐感强,还要有很强的领悟能力和责任心。”河南科技大学团委相关负责人说。
“花蕊”、“花瓣”分散排练之后要进行集中排练。“早上8点半排练,同学们往往六七点就起床。几千人点名、排队,然后浩浩荡荡向体育中心出发。等先头队伍到达地点了,后面的队伍还在校门口,就像蜿蜒长龙一般,颇为壮观。”洛阳理工学院新闻科科长徐光秀说。
到达体育中心,各队按照各自的区域编号、格子的站位有序站立。随着音乐响起,“花瓣”、“花蕊”各舞其姿,协同变化,形成一幅壮观的牡丹画卷。
辛苦排练,只为瞬间绽放
洛阳师范学院排练厅内,学生们正对几个舞蹈动作仔细琢磨。她们中既有舞蹈专业的学生,也有非舞蹈专业的。周丹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此次参加主场的演出,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她常常要在集中排练之后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舞蹈动作的一招一式分解到最细,一点一点地记忆、合成。 “随着时间临近,排练也更加密集,更辛苦,不过能够舞出花都的美丽,这些都是值得的。”周丹说。
台上演员们辛苦排练,幕后工作人员也不轻松。此次理工学院参演学生有2000多人,作为规模庞大参演者的“后勤保障员”,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陆达,理工学院大三学生,“后勤保障员”。他的任务就是每次排练前负责组织同学集合、清点人数,同时还要为同学们送水、送盒饭。这样的“后勤保障员”理工学院有17位。作为后勤人员,最辛苦的要数每周日的全天彩排了。这天,他们从11:30至12:00要扛运100多箱的盒饭,确保同学们及时吃到热乎乎的饭菜。
期待“花开中国”
这场名为“花开中国”的开幕式演出将于4月10日在新区体育场内上演,中心舞台设在牡丹花造型的花蕊部分,舞台中心还设有升降舞台,以加强舞台的层次感和感染力;在中心舞台周围,是层层花瓣造型的附属舞台,从场地中心起伏绵延;群众演员就分布在附属舞台的各片“花瓣”中,借助灯、绸带等各种道具,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配合中心舞台的演出,与观众一起共同打造出一朵动静结合、变化万千的娇艳、富贵的“牡丹花”。
“真的很棒,设计很独特!”理工学院参演学生何校聪说,进场排练过的演员们都为这种新颖的舞台设计而惊叹。不过惊叹之余他们更多的是期待,期待那一晚的洛阳牡丹“花开中国”。
记者 闫卫利 见习记者 崔晓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