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是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第30届盛会。本报即日起开设“我与牡丹文化节的故事”栏目,通过报道一些人物与牡丹文化节之间发生的故事,及其所见所闻所感,见证文化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光辉历程,展示洛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巨变。
■人物 吕耐烦
■身份 瀍河回族区马沟村村民
■故事 吕耐烦20多年来一直热爱文艺表演,在第27届、28届牡丹文化节期间,因参加牡丹舞表演,让她与牡丹文化节结下了不解情缘。
“大约从1986年开始,每年的牡丹文化节期间,我都会参加村里组织的扭秧歌、腰鼓表演。”吕耐烦说。2009年第27届牡丹文化节,我市首创的牡丹舞成为当届牡丹文化节的一大亮点,吕耐烦也有幸加入了那次千人表演牡丹舞的团队。
吕耐烦说,那是她第一次参加市里组织的牡丹文化节表演活动,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激动。当时马沟村的表演队伍有40余人,其中有40多岁的中年人,也有和自已一样60多岁的老年人。不过,能参加牡丹文化节的重要表演活动,大家都排练得很卖力。
从2009年3月初开始,吕耐烦和表演队的乡亲们一起,每天到当时的马沟村小学大院里排练。
“牡丹舞的舞蹈动作并不算复杂,但讲求整体配合、协调,这对我们这些业余表演者来说,还是有点难度。”吕耐烦说,3月初的洛阳气温还比较低,时常刮起冷飕飕的风。为了让身体热乎些,大家都是在场地里跑几圈之后再开始排练。一般每天13时就开始排练,有时为了排练好一个动作,一直到天黑了大家还不肯走。
2009年4月初,首次公开亮相的牡丹舞表演在周王城广场拉开大幕,千名表演者在现场同台演出,格外引人注目。
吕耐烦回忆说,那一年的表演盛况是自己过去从未见到过的。现场的千名表演者穿着9种色系服装。自己所在方阵的表演者们穿着黄色上衣,手捧粉色“牡丹花”花束,表演展示了“牡丹”由发芽、开花到怒放的情景,引得现场观众爆发出阵阵掌声。
2010年第28届牡丹文化节闭幕式上,吕耐烦再次参加了千人表演的牡丹舞。吕耐烦说,第二次参加表演,心里仍然很激动,牡丹文化节让我“舞出了青春”。
■感悟 吕耐烦说,今年的牡丹文化节已经是第30届盛会了,回想起来,每年牡丹文化节带来的不仅是规模的扩大和档次的提升,同时也为洛阳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明素质带来了巨大改变。作为一名洛阳人,自己感到非常自豪,也希望牡丹文化节越办越红火。
记者 王蕾 通讯员 王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