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的兴趣在哪里?
不论从事哪种职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必须对这职业感兴趣。
——欧斯拉爵士(英国)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人对需要的情况表现,或者说是一个人认识和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职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一生中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兴趣是占主导地位的,有时它比能力显得更重要。兴趣已经成为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
世界上有很多种职业,人们可以从成千上万种职业中加以选择,挑选一种或几种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但一个人在特定的时期内,只能从事一种或两种职业。对一个求职者来说,判断你适合何种职业,实际上也是自我认识的过程。
人的兴趣在职业活动中的影响是万万不可小看的。他有什么样的兴趣,就适合干与此相适应的工作。有人喜欢与事物打交道,而不愿与人打交道,他就适合做会计、建筑、机器制造等工作;有人愿意与人接触,和人交往、交流,就适合当记者、推销员、技师等;有人愿干有规律的工作,有条不紊,就适合做图书管理、档案管理、文书等工作;有人喜欢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助人为乐,相应的职业就是医师、护士、咨询人员等;有人喜欢搞研究,善于观察、分析、推理,这类人就适合做一些调查研究性的工作;有人喜欢抽象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善于想象、创造,这类人就适合干广告设计、新产品开发等工作;更有人喜欢做一些具体的、能直接看到结果的工作,从中得到满足,有这类兴趣倾向的人就适合做美容师、园艺工作者、厨师等。
许多人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对多种职业都感兴趣,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够胜任,但是在选择最适合从事的职业时,最好定出中心兴趣,也就是兴趣中的兴趣。中心兴趣是指这是一个当前最感兴趣且切合实际的兴趣。
在选择职业时,求职者不妨多问一问自己,我喜欢这种职业吗?我喜欢干这份工作吗?只要有了兴趣,人做事才会有积极性。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怀着兴趣从事某种工作,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以上,并且工作过程中有创造性、主动性,不易疲劳,效果高。相反,如果从事的是他没有兴趣的工作,那么这种工作在他心里便会成为一种负担,只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20%~30%,并且工作时表现比较被动,工作态度十分消极,工作效率低,人也变得无精打采,无所事事。
|
内容简介:套用NBA官方的宣传语,林书豪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林书豪奇迹”!如今看NBA,就是看林书豪,体会疯狂。本书汇集其父母、亲兄弟、中学队友、哈佛室友、教练、NBA队友等人对林书豪的回忆和评价,揭秘了林书豪成名前的奋斗历程、内心世界。
除此之外,本书还揭秘林书豪经典战例背后、魔鬼式训练、NBA早期职业生涯、美国篮球圈里的事…… |
1
有其子,必先有其父
如果没有一个狂热的篮球迷老爸,林书豪恐怕也不会走上职业球员这条路。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期待3个儿子爱上篮球这项运动方面,他的父亲林志明也是位“狼爸”。20世纪70年代从中国台湾移民美国前,林志明就已经痴迷于NBA。他甚至半开玩笑地说,自己当年费尽心力去美国留学,除了想在计算机工程领域继续深造拿到博士学位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美国看NBA比赛更方便。
“我也无法解释自己怎么会如此喜欢篮球,但我就是喜欢。”林志明这样说。看来,这个世界上果然有无缘无故的爱。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除了迷上这项当时在中国台湾并不太火的运动外,还有林志明在去美国前,从没有真真正正打过篮球比赛。可以说,这个身高只有1.67米的青年,根本不会打篮球!
当他怀着美梦成真的心情打开电视机,如饥似渴地欣赏着NBA比赛转播节目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见证着NBA逐步步入黄金时代。
这种“君子只看不动手”的日子,一直延续到林志明开始打第一份工时。那份工作,强度非常大,令还处于移民适应期的他身心俱疲,不得不寻找些调剂方式让自己放松,才不至于被工作压力拖垮。于是,林志明想到了打篮球。问题是,尽管已经在美国呆了几年,但林志明依然不会打篮球,连碰篮球的机会都很少。
理工科出身、生性严谨的他不愿意打无准备之仗,而是开始更加疯狂地看NBA录像,像钻研学术课题一般剖析那些篮球巨星的精彩表演。用他自己的话说,似乎重新找回了刚到美国玩命攻读博士学位时的那种感觉,“我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模仿着巨星们的招牌动作,比如我的勾手,就是学‘天勾’贾巴尔的”。直到认定自己已经做好充足准备后,林志明才信心十足地走上街头篮球场。当然,我们不能指望这样一位临时抱佛脚的业余球员能在藏龙卧虎的美国篮球界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表演,但就在他苦练球技的这段岁月里,距离父亲这个人生角色还很远的林志明暗自作了一个决定:要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学打篮球!
多年以后,当人们慨叹林书豪对篮球永不放弃的坚韧精神时,得到的回答是:“我的父亲,才是个不折不扣的篮球痴。”端的是有其父必有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