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方式各有不同 爱读之心相同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4 月 23 日 星期    【打印】  
“世界读书日”里,听4位市民讲述各自的读书故事
方式各有不同 爱读之心相同
□本报记者 王蕾 见习记者 赵佳 通讯员 刘璞
  核心提示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意在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今天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在今年的读书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4位市民在不同时代的阅读经历,以此展现近30年来,人们阅读方式的不断变迁。

  “80年代”到图书馆借书看

  “我从小就爱看书,这么多年从未间断过。”李元和老人家住西工区丹城路9号院,今年已是87岁高龄,是一位典型的书迷,他讲述了自己早年读书的经历。

  “20世纪80年代,市面上的书远不如现在多,人们读书的渠道主要是市图书馆。”李元和回忆说,市图书馆是当时人们借阅各类书籍的重要去处。那时候,市民到图书馆办理借书证,还要单位出具一张证明。不过,读者凭书证可免费借阅各种图书。

  “那个时候,白天要上班,下了班就跑到图书馆去借书。”李元和说,他最爱看历史类书籍,一般一两天就能看完一本。他十分珍惜阅读机会,一本书能翻来覆去看两三遍,直到觉得内容差不多都记下来了,理解透了,才去还书。当时,每到周末,图书馆便挤满了前来借书的人。李元和说,当时,他为了早点借到书,早上7点钟就赶到图书馆门口等着开门。

  当时借书的人多,但图书馆的藏书毕竟有限。如小说类图书,多为国内外名著故事,其他如历史类、学术类图书较多。偶尔也会有一些流行歌曲类书,当然,那些都是当时追求时尚年轻人的最爱。李元和说,他曾经为了借阅《新唐书》,到图书馆跑了四五趟。遇到有些重要的资料内容,他就晚上趴在台灯下,把书上的内容抄下来保存。

  “90年代”到书店“蹭书”看

  今年53岁的张敏一直很喜欢读书。她回忆说,20世纪90年代,各类文学书籍、杂志已比较丰富,但当时的人们月工资有限,偶尔买一两本书,尚可接受,如果经常买书,许多人还是舍不得花这笔钱。

  “那时候一本普通的文学书籍要8元至10元,为了省下这笔买书的钱,不少人选择到新华书店去‘蹭书’看,我也是如此。”张敏说,每逢周末,自己都会到新华书店里逛逛。

  1992年,余秋雨所写的《文化苦旅》凭借其独特的对文化灵魂的寻求、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的探索,风行一时。张敏说,虽然当时身边有朋友买了这本书,但那时一本售价10元的书,十分珍贵,一般人都不愿外借。

  为了读这本《文化苦旅》,张敏连续四个周日到新华书店去“蹭书”看。书店内没有地方坐,她就带两张旧报纸去,站累了就把报纸铺在地上坐着看。

  “在新华书店内‘蹭书’看,工作人员一般是不管的;可在私营书店就不同了。”张敏说,当时,期刊杂志已经很丰富,但多数只有民营书店有售。《青年文摘》、《读者》等期刊是非常好的杂志,虽然当时每期售价不算太高,不过如果每期都买的话,花销也不小,于是,民营书店也成了不少人“蹭书”的地方。

  张敏说,在民营书店内,如果不买书,工作人员是不允许顾客长时间拿着一本书翻阅的,这时候就只能先买一本相对比较便宜的杂志,然后就可以在书店内随便看其他自己想看的杂志了。“经常到书店去看杂志也不是个办法,后来大家手中积累的旧杂志多了,便相互交换着看,也算是一种既经济又实惠的读书方式吧。”

  “00年代”自己购书看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买书成为越来越多爱书者的一种习惯。家住洛龙区的张新洛说,利用空闲时间买书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隔一段时间不买书,就总觉得这日子过得缺点啥”。

  张新洛今年36岁,目前就职于我市一家银行。他从小喜欢看书,受当时家庭生活条件限制,只能将平时的零花钱攒起来买书,买书的种类与数量十分有限。工作后,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平时一有空闲,他便到书店或上网买书。目前,他已有藏书近500本。

  张新洛将自己买的书分为两大类,一类用来满足自己对文学的喜好,包括《飘》、《红与黑》等外国名著100本及中国古典名著100本等;另一类则是用来给自己工作“充电”的,他每年至少要购买3本经济学类专业书籍或全球著名经济学家的著作,如《资本论》、《国富论》等。

  在张新洛的藏书中,有一本很有来头。张新洛从学生时代就一直很崇拜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乔布斯。2011年乔布斯刚逝世,张新洛便想购买一本《史蒂夫·乔布斯传》的英文原著来纪念这位商界传奇人物。最终,他的朋友几经周折,终于在美国买到一本并给他寄了回来。现在,这本书成了张新洛的藏书宝贝之一。

  在张新洛的两个装满书的书柜中,其中有一层是他特意为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准备的。除了学习书籍外,张新洛还给儿子买了不少儿童漫画、儿童读物等。

  看到儿子也喜欢读书,张新洛感到很欣慰。他打算挑选一些适合儿子年龄段的中外名著,如《童年》、《鲁滨逊漂流记》等书的青少年版本。这些书配有插图、字体较大,更适合少年儿童阅读。

  “10年代”下载电子书看

  随着互联网及各种信息存储设备的快速发展,电子书应运而生,其发展势头大有蚕食传统图书阵营之势。电子书以其时尚性及携带方便等特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家住涧西区的胡哲今年25岁,现已工作4年的他至今仍保持着阅读电子书的习惯。

  胡哲说,他最早接触电子书是刚上大学时。当时接触电子书一方面是受学校晚上10点熄灯的作息时间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追求时尚的心理。当时网络小说很火,大学校园里很流行将热门网络小说下载到手机或MP4上,在课间休息、吃饭及晚上钻进被窝时,用手机或MP4看电子书曾被公认为是件很时髦的事。

  胡哲说,上大学至今,他看过的电子书至少也有三四十本,其中《鬼吹灯》可谓是电子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当时班里有不少同学都是通过《鬼吹灯》“入门”电子书的。他自己也曾连着好几天在被窝里用手机看《鬼吹灯》直至凌晨四五点。由于看电子书需要频繁按手机向下翻的按键,他的好几部手机的下翻键都坏掉了。

  虽已工作4年,胡哲仍保留着在网上搜集热门小说并下载到手机上看的习惯。平时坐公交车时或在饭店等上菜时,他都会拿出手机看一会儿电子书。胡哲说,看手机上的电子书,不仅携带方便,随时随地都能看,还能打发漫长的等候时间,用来解闷。对他而言,看电子书也从最初的追求时尚,变成一种阅读习惯。

  近两年来,电子书在内容及载体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胡哲说,随着电子书越来越受欢迎,网络小说的数量日益增多,质量也不断提升。在电子书载体方面,不仅出现了一种名叫“电纸书”的专门电子书设备,而且手机上的电子书也更加先进、更加人性化,不少触屏智能手机现在都开发有专门阅读电子书的软件,使用这种软件,可以调整电子书字体的颜色、大小及页面背景的亮度,既能彰显年轻人的个性,又能保护视力。新增的手翻书页等特殊效果,也增添了不少阅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