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飞扬吧,我们的青春……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5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飞扬吧,我们的青春……
  王富强
  贺晶晶
  卢富来
  殷罗丽
  核心提示

  “五四”是青年人的节日,每个人都会有青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每个人 对于青春都会有着不同的感受。在今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本报采访了5位不同年龄段的人,沿着他们的“足迹”来感受不同的“青春”。

  投身工业建设——无悔的青春

  50多年前,中国一拖所在的这片土地,1/3是村舍,1/3是麦田,1/3是墓地。经过第一代创业者的艰苦奋斗,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新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城拔地而起。

  当时,成批的学生、工人、干部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会聚洛阳,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支援工业建设,卢富来便是其中一员。

  卢富来,1932年出生于上海。1957年来到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发动机车间缸件工部任第一小组组长,历任工段长、分厂党委书记等职,1992年退休。

  “1957年年底,我正准备去苏联学习时突然接到通知,洛阳正在建设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需要紧急抽调我前去支援建设。”卢富来说,刚到一拖的那段日子,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到凌晨是常有的事,可是从来没有人抱怨。

  1958年,厂里招了一批农村青年。这些年轻人没有干过技术活,卢富来就手把手地教他们。后来,他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其所在的小组也被命名为“卢富来小组”,在全国机械系统赫赫有名,而当时卢富来只有27岁。

  1958年7月20日,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研制成功。1959年11月1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举行正式投产典礼,卢富来就坐在国务院原副总理谭震林的后面,并代表拖拉机厂的几万名职工在典礼上发言。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正式投产,意味着中国人民‘耕地不用牛时代’的来临,更凝聚着当时那一代人的青春和汗水,这一切都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卢富来说。

  记者 王蕾 通讯员 谷爱琴 文/图

  “上山下乡”——激扬的青春

  1973年,王富强响应国家号召,和许多年轻人一起,深入基层,支援农村建设。

  王富强所到的地方是现今伊川县城关镇。他说,当时自己只有16岁,身边年龄最大的同伴也不过21岁,生活条件艰苦,每人每个月的伙食标准是20多公斤粮食,大家基本上以素菜为主,只有在改善生活时才能吃到肉。

  那个年代,一部分青年“上山下乡”,还有一部分去部队当兵。王富强虽然没有机会参军,但有幸参加了民兵队伍,也算是体验了一把参军扛枪的光荣。最令他难忘的,是半夜抓“偷菜贼”。

  “有一段时间,知青队的菜地经常丢菜,队长很是生气,便要带人夜里去抓贼。”王富强说,过去村里的人迷信,胆子也小,总担心晚上在菜地里守夜会遇到鬼,于是自己主动请缨去抓贼。

  “凌晨5点多,队长和我拿上带刺刀的步枪埋伏在菜地里。”王富强回忆说,不一会儿他们就看到一个黑影钻入菜地开始拔萝卜,便立即冲过去将对方按倒在地,虽然发现是村里的熟人,但队长仍然不留情面地训斥他一番后将其押送大队部听候处理。后来,王富强还开过手扶拖拉机,为村子里运麦子、买秧苗,学会了收割棉花、打场,成了一个真正的“农把式”。

  1976年,王富强到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工作。虽然已过去几十年,但那段激扬青春的记忆,却永远留在王富强心中。

  记者 王蕾 通讯员 谷爱琴 文/图

  “下海”经商——闯荡的青春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十分迅猛,一时间,到东南沿海城市去“淘金”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梦想。

  今年51岁的翟刚便是“淘金”者之一。23年前,他是我市一家装备制造厂的一名销售人员。他说,当时身边有些朋友到深圳、广州等地打拼,他们出去没几年就挣了不少钱,回洛阳时,穿着西装,戴着墨镜,给家里购置家电、买新房,一副大老板的样子。看着朋友从外面回来如此风光,听着朋友描述的外面世界,翟刚心动了。

  这时,恰逢厂里要拓展市场,在广州等东南沿海城市设置对外办事机构,翟刚便和妻子商量,希望一起到南方的城市闯闯。

  但翟刚的想法并未得到妻子的认同,由于当时孩子未满两岁,家中也有老人需要照顾。最终两人商定,翟刚去广州,妻子留在洛阳照顾孩子和老人。1989年到广州后,翟刚在单位的驻外办事机构工作了几年后便选择自己下海单干。

  回忆刚开始经商那会儿,翟刚最大的感受就是失落和思念,生意上不顺心受气时或因应酬喝醉酒时,身边没有妻子的安慰与照顾;面对空荡荡的出租房时,就格外想念刚会叫爸爸的女儿……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干出一番事业,把家人接过来过上富裕的日子。

  目前,翟刚在广州有一家自己的外贸公司,事业已步入正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等女儿大学毕业后,带着她外出旅游。

  见习记者 赵佳

  下岗再就业——重飞的青春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市不少国有企业连续多年亏损,一时间,企业纷纷开始裁减人员,“下岗”成了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对于当时在国有企业上班的工人来说,最担心的是下一个下岗的人会不会是自己。当时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殷罗丽就是其中一员。

  1995年,殷罗丽是洛轴集团的一名普通工人。刚上班不久,她就听说厂里经济效益不好,周围的同事陆续开始轮流休息。1999年,殷罗丽所在的部门也开始轮流休息,直到2003年,她正式被通知下岗。

  刚接到下岗通知那一刻,殷罗丽的大脑一片空白。她想到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今后还需要大笔的教育费用,年老的父亲需要医药费用,全家人的开销仅靠丈夫每月不足千元的工资如何支撑……

  “咱还年轻,自己在外面卖饭也挣得不少。”看到哭泣的妻子,殷罗丽的丈夫安慰道。

  殷罗丽说,下岗后她并没有一技之长,起初找工作时没少碰壁。她曾在上海市场附近摆过地摊,卖过各种小饰品;在广州市场的火锅店门口卖过油炸臭豆腐、五香花生等小吃;在小学门口卖过冰淇淋……有时天还没亮就得出去进货,晚上11点以后才收摊回家。

  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殷罗丽得到了免费公厕管理员的工作,月收入1000元左右。殷罗丽说,自己很珍惜这份工作,一方面有了固定的生活来源,另一方面也腾出了不少时间,能多陪陪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见习记者 赵佳 文/图

  自主创业——奋斗的青春

  近年来,不少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后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有人选择就业,有人选择继续读书深造,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走上创业之路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洛阳上大学的唐自刚与贺晶晶就是勇敢走上创业之路的大学毕业生。

  唐自刚来自濮阳,贺晶晶来自新乡,两人曾是河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的学生,对园艺有着共同爱好的他们在校园里相识并相恋。

  2009年,唐自刚与贺晶晶面临着毕业后何去何从的选择。两人并不想放弃喜爱的园艺专业,从事一项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而考研的成本太高,考公务员成功的概率又太低。经过再三考虑,他们决定趁年轻走自主创业之路。

  为了找到合适的店铺,唐自刚和贺晶晶将洛阳所有的花卉市场跑了好几遍;因资金紧缺又贪图便宜,结果进购的绿色植物还没卖就全部死了;好不容易将店铺、货源确定下来,又遇到没有顾客上门的窘境……贺晶晶说,他们在学校里学的都是有关园艺的专业知识,对于经营一窍不通,因此走了不少弯路,吃了不少亏。

  创业起步阶段遇到的一连串打击让这两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曾失落过、彷徨过,也曾想过放弃,但一想到最初的动机,两人便相互安慰、鼓励,最终通过订阅园艺报刊和虚心求教等方式,创新出“组合盆栽”,当时这在我市花卉市场可谓首创。

  现在,两人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大学生创业没有一帆风顺的,重要的是我们在困难中得到了成长。”贺晶晶说。

  见习记者 赵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