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导弹的研制,为我国战斗机装备上了不输外国的利器;而让这些战鹰长出“钢铁利爪”的团队带头人,正是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樊会涛。
那是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值得骄傲的一年,是全院职工值得铭记的一年,更是该院总设计师樊会涛永生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自行研制的某型产品以全部中靶的成绩取得各项试验的圆满成功。它创造了中国空空导弹研制历史上多项纪录,该产品还实现了当年定型、当年生产、当年装备部队的宏愿。这标志着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为国家、为部队拿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载武器,真正实现了“扬我国威、壮我军力”的豪言壮志。这一年,该型号总设计师樊会涛才刚满43岁。
青年壮志 鹰击长空
|
在试验现场查看试验准备情况 |
1985年,樊会涛在西北工业大学入党时曾经宣誓:要把一切献给党。今天的他,把自己完完全全献给了空空导弹事业,将他的青春和智慧全部倾注在了航空事业上,他几十年如一日在航空事业中雕琢、成长,决心将自己毕生的事业都书写在蓝天之上。
1986年,硕士毕业的樊会涛,在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开始了他的蓝天梦想。他先后参加和主持了多个空空导弹型号的研制及预先研究工作。为拿下重点型号,他和型号线的战友们长期实行“711”工作制,即一周工作7天,一天工作11个小时,节假日都在实验室度过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等试验结束后,他还要梳理一下自己的工作,做到忙而不乱。
樊会涛遇到问题,无论是著名学者还是年轻人,无论在什么场合,也不管你是学技术的还是搞管理的,他总是虚心请教,直到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弄懂;他详细地研究国内外各型导弹,把所学知识和多年积累的经验融合在一起,知识面越来越宽,综合水平也越来越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2000年6月30日,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型号总设计师董秉印,像一座山一样訇然倒下。樊会涛还没有从悲痛中解脱出来,重担就一下落在了他的肩上,把他从一个现场行政副总指挥的位置突然推到型号总设计师、现场常务副总指挥的岗位上,当时他还不满38岁。面对怀疑的目光,他当初心里也发怵,自己能不能挑起这副担子?能不能带领这支年轻的队伍勇攀世界高峰?
洛阳盛夏的夜晚,暑气逼人。他徘徊在生产区的林荫道上,思绪万千。突然,他的耳旁回响起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名言:“青年之字典,无难字,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激情澎湃中他告诫自己: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党把这么重要的岗位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的考验,我一定要超越自己,就是搭上性命,也要把这个型号拿下,让青春之光闪烁在祖国宁静的蓝天!
天道无亲 天道酬勤
那年10月,首发产品的空中试验已进入倒计时阶段。一切都准备就绪。这是樊会涛担当总设计师以来的第一次空中试验,几天来他夜不能寝、食不甘味。白天他和试验队的同事们一遍又一遍地做发射前的检查,对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逐一分析;晚上他躺在床上,脑海里仍在一遍一遍地过电影:导弹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首发试验失败了。怀疑、责备、批评劈头盖脸地砸在了这个刚刚40出头的年轻总设计师身上。他连续十几天不能入睡,面对人们对空空导弹研究院的质疑,对重点型号技术的质疑,对他个人的质疑,他更坚定了一定要成功的决心。
艰难的108天攻关,凭着樊会涛和型号线战友们对型号技术的全面把握,对集体智慧的信心,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坚持了下来。他带领大家共同实行“712”工作制,集中就餐,工作中有什么问题,就在饭桌上提出来讨论,节约时间。现场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连出差时间也不例外。第一轮108天的攻关结束,还有第二轮第三轮的攻关。每一次攻关都是血与火的考验,每一次攻关都是智慧和极限的挑战,每一次攻关都是型号线人坚强和成熟的跨越。
第二年3月,在西北大漠戈壁中,随着指挥员一声铿锵有力的“发射”,经过整改后的首发导弹“轰”的一声,在空中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喷着长长的火舌直奔靶机,只见靶机剧烈地一颤,像礼花一样凌空爆炸,耀眼的火光过后,靶机拖着浓烟一头扎向大漠。寂静的大厅顿时爆发出一片欢呼声:“成功了!成功了!”樊会涛从座位上跳起来和战友们击掌拥抱,情不自禁热泪长流。
“天道无亲,天道酬勤。”樊会涛常这样说,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十年研制重点型号终获成功,实现了我国空空导弹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我国空空导弹研制史上的新纪录、新成就、新辉煌。
务学求实 务业求新
见到樊会涛,你会惊讶于他的朴素与和蔼。他总是穿着工装,奔走在每个需要他的地方。他没有华丽的语言,却可以从他一举一动中看到他对科学的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他没有凌人的气势,却可以从他睿智的眼神中看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在工作中,樊会涛最不爱听的话就是差不多。他要参试人员回答行还是不行?如果你没有把问题说透,他决不放过你。每天的实验数据他都详细过问,亲自分析。每天送到他手里的报告文件,从不马马虎虎,连一个标点符号和错别字都不放过,经他看过的报告大都作批注,有的甚至是密密麻麻的几页。凡是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无不为他的严谨作风所深深感动。
在中国空空导弹事业中,我们不能依靠模仿来发展。樊会涛就是这样告诫自己:空空导弹是国防建设的关键技术,我们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必须自主创新,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他从来不放弃对导弹新知识的追求,把创新作为空空导弹型号研制中的重要思想,他主持制定了先进可行的导弹总体方案,率先采用新体制导引部件,
缩短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无私奉献 情寄蓝天
他工作忙,孩子的教育和家务事就都落在了夫人柔弱的肩上,夫人、孩子经常几个月都见不到他的面。逢年过节,他只能买一些年货匆匆给父母送去,又赶紧返回试验室。他常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下辈子我仍然做你们的儿子、丈夫和父亲,我一定把这辈子欠你们的加倍偿还。
他是为家人撑起一片绿荫的参天大树,他更是为空空导弹事业扎下根基的西北大漠的胡杨树。
樊会涛总说,导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八大组件,有8000多个元器件,牵涉100多个学科领域。要研制这么复杂的产品,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必须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必须有一个极富战斗力的团队。所以他认为:型号研制成功,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工作中,他与人讨论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从不高高在上,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他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包容各种不同的思想,营造一种特别容易沟通的氛围;他也批评人,虽然句句击中要害,却从来都是慢声细语;在紧要关头,他总是和大家一起冲在前面。所有和他共事的人,都非常认可他的扎实、朴实、踏实。樊会涛就像一个交响乐队的指挥,凭着一流的技艺和人格魅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演奏者的潜质,演奏出一曲和谐、高亢、激越、奋进的航空人奋进曲。
2005年,樊会涛意识到中国空空导弹领域缺乏一套系统整理空空导弹几十年研制经验成果的书籍。他和研究人员一起,用4年的时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空空导弹设计与工程研制的专著——《空空导弹设计丛书》,为我国空空导弹知识的传承和共享打下了坚实基础。
26年过去了,樊会涛为自己当初义无反顾的选择而骄傲。空空导弹事业为他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对他来说,能够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空空导弹事业贡献力量,就是一种幸福。
空空导弹事业的蓝图早已在樊会涛面前缓缓展开,他恪守着沉默与无悔,在这幅画卷之上描绘精彩与多姿,也必将描绘出中国空空导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壮美篇章!(李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