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突围之路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观点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6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本期话题:旅游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得更合理?
观点
  提升白云山等生态旅游资源,吸引更多高端游客。记者 曾宪平 摄
  吸引更多全国性、世界性会议和赛事在洛举办,促洛阳旅游产业结构更合理。图为参加国际旅游小姐洛阳赛区决赛的选手们。(资料图片)
  “如果您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欢迎您登录洛阳网洛阳社区,进入《洛阳,离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还有多远?》跟帖;您还可拨打66778866表达;您若来信,请寄送至开元大道218号报业大厦20楼大厅29号位,信封上注明“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大讨论”字样。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关乎洛阳的发展,关乎洛阳的未来!请发出您的声音,我们真诚期待着。”

  洛平感言

  调结构促产业,融会贯通“大旅游”

  □洛 平

  很多人的旅行,是从一张“纸”开始的。

  来看一张出发前的丽江旅游行程单:找上一段闲暇,深入傣族聚居地小住些时日,或坐在四方街上水畔酒吧里,静静地看溪水潺潺流过;或到束河古镇体会最古老的纳西民居,骑马摇铃在古镇里懒洋洋走上一圈,聆听茶马古道的传说;抑或穿过玉龙雪山上的牦牛索道,挥杆体验亚洲唯一的雪山高尔夫球场的闲适……

  透过这张“纸”,丽江旅游产业结构的丰满、深度与大气扑面而来,而这也正是洛阳旅游的欠缺与尴尬。

  洛阳,坐拥上下五千年的人文历史,怀抱秀色可餐的山水资源,本也该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然而,许多游客来到洛阳,上午转白马寺,就近逛一下神州牡丹园,下午看看龙门,时间允许的话捎带着看一下关林,之后连夜走人。如此“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游客对洛阳,似乎少了那么一丝眷恋。

  症结在哪里?有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20多年来,洛阳旅游产业结构几乎一成不变!

  游客用脚投票,给我们留下一组令人冒汗的数据——

  2010年,外地游客在洛阳人均滞留1.5天,而安阳为2.25天,北京为5.10天,南京为2.93天,杭州为3.12天。

  也是在2010年,游客在洛阳人均消费497元,且不说低于北京的2554元、南京的1465元、杭州的1559元,甚至不及安阳的675元、大同的850元。

  截至目前,洛阳拥有星级饭店仅87家,而西安有315家,杭州有236家,郑州有215家;洛阳拥有旅行社98家,不到郑州的一半,不到西安的1/3,不到杭州的1/5;至今,洛阳没有一家全国百强旅行社,没有一家国际知名酒店管理品牌进驻。

  …… ……

  数据之箭,“射”中了我们的最短板:洛阳旅游产业结构,已经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长江后浪推前浪。当下,中国正在进入“大旅游”时代,游客视角宽泛,诉求多样,谁能让游客看美、吃美、玩美、购美,谁能让游客找到心灵归宿,谁就能挺立潮头!

  放眼看世界,日本多数景区不收门票,就连大名鼎鼎的富士山也没门票一说,而举世闻名的法国卢浮宫,一张普通门票也不到10欧元。伦敦、巴黎、米兰,哪一个世界旅游名城不具有发达的休闲度假设施,不具有完备的旅游产业结构,还单单靠收取门票来“养家糊口”?

  俯身观九州,有的城市早已名扬四海,但依然雄心勃勃寻求华丽转身。青岛,瞄准“国际海滨休闲度假城市”目标,十年来不遗余力;三亚,紧盯“东方度假天堂”品牌,重点开发度假游、海洋游、高尔夫游等新业态,铸就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三亚样本”;大连,拥有“北方明珠”的名头仍不自足,今年启动“北方不夜港”工程,打造集文化、休闲、娱乐和商业于一体的“东北亚夜经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样板,清晰地告诉我们:

  唯有旅游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有效整合各种旅游要素,使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就像一个健康强壮的人,器官各司其职、浑然一体,才能达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才能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才能实现由资源向产品、由产品向产业、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唯有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契合游客的最新口味,在文化上下足工夫,在休闲上做够文章,在体验上费尽心思,不断提升旅游品质,不断丰富旅游内涵,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才能实现由数量向质量、由低级向高级、由低端到高端的跨越!

  结构在哪里拥堵,就在哪里寻求突破。

  我们的思想是不是有些僵化,小富即安、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怀抱着“洛阳旅游甲河南”的招牌,沉溺在“游客总数第一”的辉煌,而对旅游综合效益低下熟视无睹,结果导致链条拉不长,结构调不优,盘子做不大,“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冷热不均”?

  我们的眼光是不是有些近视,满足于把景区当旅游、把门票当产业,热衷于“卖风景”、“填票箱”,徘徊于“观光游”的初级阶段,预见不到“大旅游”的蝶变效应,眼睁睁看着“聚宝盆”沦为“通风口”?

  我们的本领是不是有些缺陷,思路不活、水平不够、办法不多,把不准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新脉动,对于“大谋划、大融资、大收储、大整合、大效益”理念,一知半解,甚至知行两难?

  突破,势在必行;突破,时不我待;突破,脱胎换骨!

  掩卷回首,重新审视文章开头的那张“纸”,你会发现:洛阳旅游更该是一篇斑斓多彩、跌宕多姿的大文章,洛阳的旅游产业结构,正期待着一次融会贯通的大手笔!

  学界热议

  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旅游转型

  近日,不少专家学者就“旅游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得更合理”发表看法,参与讨论。

  观光旅游结构单一

  复合型旅游产品不多

  “如今,人们的消费需求已不再限于简单的物品消费,体验性消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河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仝红星认为,洛阳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了不少旅游项目,但目前洛阳旅游仍停留在观光为主的阶段,对历史文化的深厚表现得不够。比如,近年来做的一些遗址项目,多是从文物保护方面进行展示的,这对于多数普通游客而言略显枯燥。

  河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王镜说,洛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已经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有限。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应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型。这需要我们进一步丰富历史文化景点的旅游内容,同时充分发挥自然生态良好的资源优势,将历史文化与山水资源结合,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此外,洛阳目前举办的大型会展不多,应着力争取更多全国性、世界性会议组织来洛办会,做大做强会展旅游、商务旅游。

  节会旅游冷热不均

  旅游资源大量闲置

  洛阳旅游产业的结构不合理,从牡丹文化节火爆与其他时间段冷清的对比中就能看出。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纪说,洛阳牡丹文化节从省级到国家级,是一个成功的节会,30年来对洛阳的经济与旅游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然而问题在于,一直以来我们似乎对它过于偏爱,牡丹文化节“一节独大”,反而影响了洛阳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张纪认为,牡丹文化节期间,食、住、行等旅游资源相对短缺,价格上涨,而其余更多时间,却存在着为节会配置的大量资源闲置的问题。

  市文史专家、千唐志斋博物馆原馆长赵跟喜也表示,洛阳倾力打造牡丹文化节,对全市旅游的带动仍有局限性。因为,代表河洛文化的其他大量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尽管很多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但其知名度、影响力与其所蕴含的历史底蕴远远不相匹配。仅从洛阳主打的四大节会来说,除了春季的牡丹文化节,夏季的小浪底观瀑节、秋季的河洛文化旅游节和冬季的伏牛山滑雪节,都未能达到应有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增加旅游项目

  丰富旅游业态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让游客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多种方式参与,是调整旅游产品结构的方向。应从这一角度对现有景点、景区进行升级、转型,并增加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业态。

  仝红星表示,应该在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中,充分融入体验、互动元素,并不断提高档次,避免旅游产业收入总是停留在依赖景点门票的水平上。比如,围绕洛阳不同时期历史建造主题公园,在不同朝代建筑背景下欣赏不同风格的文艺演出;可根据史书记载再现最早的宴席“周八珍宴”,供游客品尝;在牡丹文化节期间,可以让游客通过参观牡丹产品加工生产线、参与牡丹插花制作等体验项目,丰富游客的旅游内容,延长旅游时间,增加旅游消费。

  洛阳的夜间旅游产品太少,是造成游客来洛时间短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赵跟喜建议,利用隋唐大运河文化资源,在洛河两岸建设文化长廊,打造一条吃、住、行、游、购、娱一应俱全的洛阳“不夜河”,让洛河的历史与文化“活”起来。

  本报记者 石蕴璞

  委局访谈

  丰富旅游内容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旅游,合理的产业结构非常关键。那么,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洛阳,应重点拓展哪些旅游产品?如何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市旅游、文物等部门有关人士,纷纷围绕这一话题发表看法。

  可深度消费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偏少

  “我市的旅游产品结构有待提升得更为合理。”市旅游局局长魏立峰坦言,目前,我市旅游仍以龙门、白马寺、小浪底、重渡沟等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缺乏高端的休闲度假型和复合型旅游产品。同时,整个旅游业仍停留在依赖景点门票收入阶段,可供游客深度消费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偏少,游客互动型、可参与类、反复消费类旅游产品欠缺。

  魏立峰说,与杭州、青岛等国内旅游发达城市相比,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也相对滞后,仍停留在打造旅游城市的初级阶段,旅游综合消费水平低,旅游产品结构亟须调整。目前,我市星级饭店仅有87家,而西安有315家,郑州有215家。我市没有一家全国百强旅行社,没有国际知名酒店管理品牌进驻。

  开发新特产品 丰富旅游内容

  那么,如何优化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呢?“调整旅游产业结构,需大力推动洛阳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复合型转变,着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市旅游局副局长林基建说,通过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延长游客在洛停留时间,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业整体效益。

  “为拉长产业链条,需要开发一批新特旅游产品。”魏立峰说,一是可以以“百村万户”旅游福民工程为载体,大力开发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重点打造重渡沟村、平乐村等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线路;二是可依托龙门山、九龙山、新安土古洞等丰富的温泉资源,着力开发温泉旅游产品;三是可积极策划推出山地吸氧、高山滑雪、漂流、探险、疗养等旅游产品,丰富我市的旅游内容。

  “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也是关键。”林基建建议,突出抓好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景区及其周边的整体保护与开发,加快实施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汉魏洛阳故城国家遗址公园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旅游服务中心建设进度,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服务。同时,大力完善标志系统,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停车场,服务自驾游游客。

  融合多个要素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为推动旅游产业优化升级,还需加快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以产业融合促进服务业发展,也是我市旅游未来发展的应有选择。”魏立峰说,可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开发旅游演艺产品;加快旅游与文物融合,开发建设历史文化街区、设计大遗址旅游线路;加快旅游与体育融合,开发健身游和体育赛事游;加快旅游与商业融合,开发会展与商务游等。

  市文物管理局局长刘德胜则认为,补齐我市目前旅游产业“短板”的关键,在于让旅游真正成为一个产业。他说,旅游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吃、住、行、游、购、娱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就必须千方百计谋划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城市的提升必须建立在满足游客的需求上,而在整个产业运作上,最需要引入经营城市的理念。”刘德胜说。

  本报记者 姜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