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新安县坚持公共文化资金向农村倾斜,不断加强公益性文化产业设施投入,乡镇建起了文化站,行政村建成了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形成了以县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纽带、村文化大院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 文化设施从“有”到“好”
文化惠民,既要有“免费午餐”,更要有“文化盛宴”。今年,新安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建设,提升基层文化造血功能,为群众文化充实新内涵。
赏名家名段,品戏曲大餐。前不久,在石寺镇林岭村的文化广场上,由该县剧团开展的送戏下乡活动举行。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鼓掌叫好。可在以前,村里连个像样的场地都没有。如今,村里建起了能举办中小型活动的文化广场。
县文广新局局长王书林说:“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我们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今年,县文化馆分别开办了古筝、二胡、钢琴、小提琴、少儿舞蹈、成人舞蹈等培训班,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
■ 文化传播从“送”到“种”
在第三届新安县樱桃节上,由礼河村群众表演的说唱节目《樱嫂》格外引人注目。演员们生动的表演,优美的舞姿,标准的唱腔,给在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演员都是礼河村的农民,农民演员表演怎么会如此专业?这得益于该县开展的文艺骨干培养工程。
该县注重从基层群众中发掘各类“民间艺人”,培养文艺骨干,组建文艺团队。近年,该县先后组建了磁涧镇礼河村艺术团、石井村新农村艺术团、城关镇金秋艺术团、老干部演唱队、夕阳红艺术团、少儿艺术团等20多个文艺团队,并坚持有组织、有计划地排练节目,经常组织下乡演出。
如今,以乡土文化为展示平台的演出形式深受群众欢迎,被群众称为没有围墙的“星光大道”。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群众不光是文化的受惠者、享受者,更是文化的主人翁、创造者。
■ 文化活动从“单”到“多”
如今,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变得多元化,单一表演形式已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新安县按照创新形式的总体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新安县号召机关、干部、群众上下联动、积极参与,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先后开展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廉政文化、节庆文化等多种文化表演,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展示活动,并组织11个放映队入村巡回放映,使每年放映场次达3500场。
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建设好、管理好、发挥好文化设施的作用,构建完善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既是现实需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特约记者 刘功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