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
新安县石井镇介庄村历史悠久。相传,明朝初年,山西省夏县人迁徙至此,世代繁衍壮大。介庄村最早由介姓家族建立,但目前的介庄村民多姓卫,基本没人姓介。相传这一现状与明末的李自成起义有关。
据村里老人介绍,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从陕西到洛阳,介庄一带是必经之地。相传李自成在开封被人射瞎左眼,因此特别痛恨河南地主势力,因此在河南每到一地便大开杀戒,人们闻讯纷纷躲藏。李自成便命人在道路上放金元宝作为诱饵,有人来拾,便格杀勿论。听闻李自成大军将至,介庄人纷纷举家迁往河北、山西等地避难。
介庄村东有拴马村、马蹄沟等地名,据说李自成马队曾从此经过;介庄村西有小王沟村,据说是李自成儿子出生的地方;介庄村北的大峡谷中,据说还有李自成的密道,通往军械库。可见李自成大军可能在介庄一带驻扎很久。
李自成大军离开后,一些百姓陆续回迁。一个叫卫喜秋的人走到介庄村,见此地环境不错,便在此安家落户。后来又有常姓、付姓、尚姓、刘姓等居民陆续迁来,而卫姓家族最为兴盛,占全村人口的60%以上。前些年,在介庄村峡谷底,还发现一个介姓家族老坟。
■人文自然
介庄村位于万山湖畔,距石井镇政府11公里,是新安县西北部65公里处的山村。全村共有1026口人,村域面积约8平方公里。
介庄村人世代居住在“两岭四沟九圪塔”上,近年来随着山区道路的改变,水泥路通到了大部分农户的家门口,方便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村内现有一座三官古庙(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围绕古庙,当地建有集贸市场。1999年1月9日起,每月的9日、19日、29日为集市贸易日,为村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今日介庄村
眼下正是杏子成熟的季节,介庄村到了最美的时候。一树一树挂满了金灿灿的杏,如同传说中的摇钱树。在当地方言中,“杏”与“横(四声)”字发音相同,靠种杏致富的介庄人因此笑称自己发的是“杏(横)财”。
介庄大黄杏生长于山区坡地,因“个大如鸡卵,色鲜如金,味美如蜜”而远近闻名。现代科学检测证明,介庄大黄杏富含蔗糖、果酸、维生素C、果胶及铁、钾、钙等微量元素。
介庄村村委会主任卫现敏说,从明朝建村起,介庄人便开始种植杏树。因为地理优势,当地的黄杏生长良好,口感特别。因此,种杏的传统历代相传直至今日。目前,村中仍有不少百岁以上的杏树还在结果,树干粗的要两个成年人才能环抱。
1990年,介庄人开始大规模发展黄杏种植业,1992年、1993年达到一个种植小高峰。2005年至2007年,介庄人不断改良杏的品种,并逐渐开始实施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介庄的大黄杏产业走上快速发展之路。目前,介庄大黄杏种植面积约1200多亩,共6万多棵。全村200多户村民家家有杏树,多的有三五百棵,少的有三五十棵,人均拥有杏树50棵以上。
卫现敏说,现在,平均每棵杏树结果约100公斤,按每公斤6元的售价,每棵杏树可收入600元。每年杏还未熟,就有省内外的客商纷纷打电话预订。介庄人坐等各地客商上门收购,从来不担心销路。这些年,介庄人通过种杏走上了致富路。
“几年前,我们便开始建沼气池,发展养殖—沼气—果树一体化生态农业,现在已建设沼气池150多个,养猪1000多头,基本实现了无污染生态绿色种植。”卫现敏说,接下来,介庄村打算成立合作社,对杏树的栽培、收获、销售等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发展林果间作栽培,经营采摘园。
记者 石蕴璞 见习记者 赵佳 通讯员 刘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