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心忧苍生忆范公
彩虹卧波
大坪油菜花节的启示
成长的曲线
守候净土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6 月 14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览胜
心忧苍生忆范公
□ 静水
  范仲淹像
  范园,是有气场的。走进这里,你不由沉静下来,高声不得。大凡令人仰视的人物或风景都有这种气势,谁敢在范仲淹面前趾高气扬呢?

  范公在洛阳之南已经沉睡了数百年,他静静地躺在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一块地势略高的山坡上。这里北靠万安山,南依曲河水,东傍二龙峰,西望伊阙门,是一块颇为讲究的风水宝地,据说是大宋天子亲赐的墓地。

  范公紧挨着他仰慕的姚崇睡下了。文人难免孤独,愿意找个安静之所容身,但文人的本性是渴望被认可和理解,所以范公选择了这里。两位智者在这里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如何为相,如何做人,如何安民。

  走入园门,刻在一排青石上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人的心灵陡然沉静。祠堂右侧,有一通北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所立的范文正公碑,碑文由范仲淹的好友欧阳修撰写。碑文风化严重,被玻璃罩了起来,其上尽是赞美范公高德之词。祠堂左侧另有几通明清官员所立石碑,祠堂内还有光绪皇帝题写的匾额“以道自任”,处处体现了范公的高洁德行。范公墓冢上芳草萋萋,墓前香火袅袅,躺下的范公依然挺立在后人的记忆中。

  范园很静,满园松柏虽不甚高大苍劲,却是挺直的,犹如范公一生刚直的品行。划粥割齑(jī),励精图治,他的优秀品质在《岳阳楼记》中闪光。公元1046年,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的盛情邀约,写下了这篇千古不朽之作。这时正值倡导变革的他被贬之际,范公有万千积郁于胸,心借景,景传情,化作气势磅礴的美文。可以说,岳阳楼因文而留名,范公也因文被无数后人膜拜。文化和自然、时事相映生辉,可谓奇观!

  李白须借酒抒情,屈原积郁难释,投江而去,依我看,他们只算得上文人,唯文正公心胸博大,言行俱全,身体力行,说到行到,堪称文人中的志士!他重农桑、兴水利、赈灾民、理狱讼、惩贪官,四次遭贬,竟身死赴任途中。范公得英名,可谓实至名归。

  范园又是不静的,站在这里,谁听不见范公的声声悲叹?他博大的胸襟内涌动着的天下之声,是何等振聋发聩!站在范公像前,谁不默诵他的诤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声音,从模糊到清晰,从低沉到高亢,从北宋传到今,鞭策着多少人自问于心。中国文人多疾呼,遭遇挫折往往归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不是范仲淹的性格。他的忧乐观突破了历代文人士大夫的修身哲学,引领了文人雅士的为文思路,并始终如一躬身践行。

  漫步在范园中,我感受着园林的森然幽静。虽说园内的翁仲、石马多已毁损,但细想,一生简朴的范公是不会太在意后事的奢华的。有这样的归宿,也许他更为安心。

  范公睡下了,依旧影响着后世的追随者。范园沉寂着,置身于此,历代文人和爱国者的心中仍荡漾着不尽涟漪。

  相关链接

  划粥割齑 意为等粥冻结后把粥划成若干块,与切成碎末的咸菜一起食用,形容读书十分刻苦。范仲淹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朱家是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在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等粥凉了以后将其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和切成碎末的咸菜一起吃,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的美谈。

下一篇4